动物营养学既要研究阐明不同种类动物所需要的营养素种类、作用和代谢利用规律,还要研究阐明每一种营养素需要的数量。这两方面的的研究成果对提高动物生产力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为了便于应用,动物营养学家总是定期或不定期地将这些研究成果,特别是定量研究成果,加上饲料营养价值评定方面的成果,按动物种类总结成一套系统、简明、实用的表册式配套资料,供生产和科学研究应用。这种系统的资料在五十年代以前一般叫做饲养标准,现在又称为营养需要。
(一)饲养标准(Feeding Standard) 是根据大量饲养实验结果和动物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对各种特定动物所需要的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作出的规定,这种系统的营养定额及有关资料统称为饲养标准。简言之,即特定动物系统成套的营养定额就是饲养标准,简称“标准”。
“标准”是一个传统专业名词术语,其含义和准确程度受科学研究条件和技术进步程度制约。早期的“饲养标准”基本上是直接反应动物在实际生产条件下摄入营养物质的数量,“标准”的适用范围比较窄。现行饲养标准则更为确切和系统地表述了经实验研究确定的特定动物(不同种类、性别、年龄、体重、生理状态、生产性能、不同环境条件等)能量和各种营养物质的定额数值。
(二)营养需要(Nutrient Requirements,也称营养需要量) 是指动物在最适宜环境条件下,正常、健康生长或达到理想生产成绩对各种营养物质种类和数量的最低要求。简称“需要”。营养需要量是一个群体平均值,不包括一切可能增加需要量而设定的保险系数。
制定这种营养需要的目的是为了使营养物质定额具有更广泛的参考意义。因为在最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同品种或同种动物在不同地区或不同国家对特定营养物质需要量没有明显差异,这样就使营养需要量在世界范围内可以相互借用参考。为了保证相互借用参考的可靠性和经济有效地饲养动物,营养物质的定额按最低需要量给出。对一些有毒有害的微量营养素,常给出耐受量和中毒量。
营养需要中规定的营养物质定额一般不适宜直接在动物生产中应用,常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适当考虑一定程度保险系数。其主要原因是实际动物生产的环境条件一般难达到制定营养需要所规定的条件要求。因此应用营养需要中的定额,认真考虑保险系数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