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时院士:河南可以适当增加牧草林地比重

 6月12日,全省科协科技报告周活动暨院士报告会在省会举行。记者专访了张新时院士,听他就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结合河南情况提出的一系列观点和建议。

  “三粮三草四分林”值得借鉴

  身为生态学家,张院士看问题先从全球角度着眼。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科学事实,1850年以来最暖的12个年份中有11个出现在近期的1995年-2006年。由此可能导致的极端气候和灾难如干旱、暴雨、洪涝、冰川消融、农林产量降低、疾病、病虫害加剧等,将严重阻碍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他认为,地方政府在发展经济时应重视这一问题,并加强规划。

  “三粮三草四分林,是目前世界公认应对全球变暖的最佳生态格局,这对河南的生态建设也有借鉴作用。”张院士说,河南农业发展历史悠久,土地得到了充分开发,粮食作物种植比例大,可以适当增加牧草和林地比重,一方面恢复土地肥力,另一方面可促进畜牧业和林业。

  他表示,河南是畜牧业大省,还取代山东成为了国内养牛第一大省,今后可壮大以牛羊为驱动的产业链,使全省由“淀粉农业”向“蛋白质农业”转化,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发展畜牧业须重视“牛打嗝”

  就我省的畜牧业发展,张院士出人意料地提出,要重视“牛打嗝,羊放屁”问题。

  “听上去很可笑,但是联合国的报告称,牛自身排放出的废气是导致全球变暖的最大元凶。”根据资料,甲烷是酿成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全球10.5亿头牛排放的甲烷占全球温室气体总排放量的18%,占全球甲烷排放量的1/3。

  “适当发展畜牧业对维护生态平衡和经济发展都有好处,但当其发展到较大规模后,必须对可能引发的一些不良后果予以重视。”张院士认为,牛羊等畜类自身及其排泄物产生的大量废气,如果处理不当,有可能造成较大环境污染。

  “但是,处理得当,则可以形成一项有前途的新兴产业。”张院士举例,日本养牛业不仅减轻了废气的排放,而且将牛羊粪处理成有机肥后,价格接近肉类。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