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作物秸秆用作动物饲料

——可行性与限制因素分析

朱德文    农业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

中图分类号:S81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13(2003)02-003-03

农作物秸秆在世界上每年产量大约有20~30亿t,相当于全世界一年煤产量的一半。在作物秸秆中大约有65%~80%的干物质能够向动物提供能量的,如秸秆中的可溶性糖类和蛋白质等;另外大约还有20%~35%的干物质是不能被动物吸收利用的,如秸秆中的木质素和单宁酸等。就理论而言,若作物中的能量100%被动物吸收利用,每千克干物质能产生10MJ(ME)能量,但是,只有60%的能量能被动物吸收利用,因为秸秆的消化率一般在狠抓40%~50 %之间,还因作物秸秆的种类不同而有所变化。对未经处理的秸秆消化率和能量利用率低的原因分析,主要是因为秸秆中的木质素与糖类结合在一起,使得瘤胃中的微生物和酶很难分解这样的糖类,此外,还因为秸秆中的蛋白质含量低和其他必要营养物质缺乏导致秸秆饲料不能被动物高效吸收利用。我们做过这样的试验,将木质素从与糖类的复合体中分离出来,使得秸秆中碳水化合物糖类能被瘤胃中的微生物和酶分解,从而提高了秸秆的消化率和能量的释放。为此,要想提高秸秆的高效利用率,就必须提高秸秆的消化率和营养吸收率以及动物的适口性。我们采用了物理处理方法、化学处理方法和微生物处理方法或由其两种以上联合处理方法,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l利用物理方法处理秸秆综合因素分析

    常用物理处理秸秆的方法主要有:碾磨、捣碎、切碎、r一射线照射、浸泡、制成小颗粒和蒸气挤压等处理方法。使用物理处理秸秆主要是增加秸秆的适口性,减少动物咀嚼时间和帮助瘤胃微生物分解木质素与糖类的复合体。最不利因素是由于秸秆颗粒的减小,增加了秸秆在动物肠胃通道内通过的速度,以致动物肠胃没有足够的时间去吸收秸秆中的养分,造成秸秆中的养分白白流失。因此,要在秸秆制成颗粒的大小与其通过动物肠胃的速度之间寻求平衡,以使秸秆中的营养物质被动物高效吸收利用。通过试验显示,用水浸泡能增加秸秆饲料的口感;用r一射线照射能大大提高秸秆的消化率,但对该项技术设备要求较高,且增加了处理秸秆的成本,故此种处理方法不易推广应用;用蒸气挤压处理秸秆虽然处理过程简单,但需要消耗能量,在处理过程中发现稻草秸秆被分解为纤维素、半纤维素、木质素和糖类,此试验所用的蒸气压力为15Pa,湿度为30%~70%,时间大约为5 min;将秸秆制成颗粒导致其消化吸收率降低,是由于增加了秸秆通过动物肠胃的速度,但可使动物对秸秆饲料的摄入量增加(比未处理秸秆高38%),由于动物摄入量的增加可使动物体重增长21%,如表1所承。

              表1  不同处理方法对秸杆的消化率、摄入量和小牛体重增量的影响

处理方法

消化率

(%)

秸秆

摄入量

能量

摄入量

体重

增加量

切碎

45

100a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