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优质牧草舞起产业龙头

 
    记者近期在宁夏和内蒙古两地采访时深切感受到,干旱少雨的河套灌区“引草入田、立草为业”,既是应对黄河水短缺危机的需要,更是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粗放型畜牧业向现代集约化畜牧业转变,打破“以粮为主”的种植模式,快速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缺水危机呼唤“引草入田”
    俗话说:黄河百害,唯利一套。河套灌区位居黄河中上游,千百年来自流排灌,取水便利,生活耕作在这里的农民几乎从未因农田缺水而犯过忧愁。然而去年以来,黄河上游来水量严重偏枯,为引黄调剂下游省区,国家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紧急要求限水,河套灌区约400万亩农田未能正常灌上水;今春黄河水供需矛盾更加尖锐,预计全灌区有近一半约720万亩农田无水可灌。
    面对迫在眉睫的缺水危机,河套灌区掀起一股打井抗旱保春耕的热潮。许多专家学者提出,开发地下水资源固然是解决当前农业灌溉用水紧张状况的重要手段,但从长远看,还应坚持“量水而种”原则,通过调整农业种植结构大面积压缩高耗水作物来“找水”。
    记者在宁夏部分扬黄灌区调查发现,近年有些农民在政府部门的引导下,调整种植业结构引种耐旱的优质牧草紫花苜蓿,每年只需浇两到三次水便可获得大丰收。而据当地农业部门测算,土地种植苜蓿每亩平均能比种高耗水的小麦少灌水300多立方米,节水效果相当明显。
    调整结构种植牧草节水,河套灌区的潜力很大。如在宁夏黄河灌区600多万亩农田,每年有3/4都种植高耗水的水稻和麦套玉米。由于这里地处西北内陆干旱地区,天上降雨稀少,地下水严重不足,农业灌溉纯粹依赖黄河水,加上农民漫灌积习根深蒂固,一亩麦套玉米每年要灌水800立方米左右,水稻则每亩非得超过1700立方米,最多达到2500立方米。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玉林在西部调研时曾指出,在干旱少雨的河套灌区,尤其是地处风沙区的扬黄灌区大力发展以种草为主的节水型生态农业,不仅能减少水资源的严重浪费,还能使当地脆弱的林草植被得到有效的保护和恢复。根据专家算帐:宁蒙两地河套灌区在册的农田面积约1400万亩,如果每年能压缩小麦种植700万亩紫花苜蓿,每亩地平均节水300立方米,一年下来就能少灌黄河水21亿立方米,相当于国家配给宁夏全区年正常耗用黄河水量的一半。而且在多风沙的冬春季节,种植的牧草根须又起到了很好的固土防尘作用。

    牧业升级亟待“立草为业”

    在河套灌区大面积种草,不仅仅是为节约农业灌溉用水。近年来,内蒙古奶牛产业发展势如破竹,宁夏作为农业部圈定的全国优势肉羊产业带之一,也提出要以养羊为主的畜牧业为突破口增加农民收入。而要推动传统粗放型的畜牧业向现代集约化的畜牧业转变升级,就必须靠专业化的牧草生产来做支撑。
    据来自宁夏农牧厅的信息,到2002年底,宁夏羊只饲养量达到914万只,但其中60%都集中在包括盐池、同心、陶乐、灵武等市县在内的中部干旱带,主要靠4500多万亩草原养活,信天游式的放牧不仅羊只出栏率低下效益欠佳,还导致草原大面积退化沙化。为让草原有个“休养生息”的机会,去年自治区提出今年5月1日前全境禁牧,随着大批羊只走进圈舍,局部地区草畜矛盾突出。
    在调查采访中,也有人认为宁夏的饲草并不缺。全区现有的牛羊可折合1300万只羊单位,每只羊单位年消耗草料500公斤算,总共需草料6.5亿公斤。而宁夏每年的农作物秸秆的总产量在25亿到27亿公斤左右,同时全区还有200多万亩的多年生牧草。但记者了解到的实际情况是,目前宁夏农作物秸秆的粗放利用率不到50%,加工利用率不到20%;250万亩人工牧草绝大多数都在干旱山区,平均每亩地的产量仅500公斤左右,而且有不少还被企业加工出售到外地。从整体看,饲草严重短缺。如果按照宁夏到2005年养羊1200万只、牛120万头的计划,饲草短缺矛盾将更加尖锐。
    高效益的畜牧业需要高营养的饲草。宁夏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李颖康副研究员说,成熟后的农作物秸秆没有多少营养,单纯喂秸秆,牛羊只能“解决温饱”而无法迅速增重长个提高效益,所以必须配套发展以紫花苜蓿为主的优质牧草产业。李颖康副研究员介绍说,用高蛋白的苜蓿草配合其他饲料喂养牲畜,肉用牛羊能显著增重,而且肉质也能明显改善;若要一头奶牛的年产奶量超过7000公斤以上,就必须饲喂一定数量的苜蓿来补充营养,否则就会引发代谢性疾病。
    目前,宁夏灌区农民养殖的奶牛的年产奶量仅5000公斤左右,这与喂秸秆不无关系。奶牛吃苜蓿草不仅能增加奶产量,而且还能明显提高奶的品质。如夏进公司以每公斤高出2毛钱的价格收购平吉堡农场的牛奶,就是农场用苜蓿草调配饲料喂奶牛,挤出的牛奶品质好,可以生产开瓶就有明显奶香味的瓶装奶,而农户生产的牛奶却只能生产奶粉。
    河套灌区晴日多阴天少,又有黄河水灌溉,种植优质牧草的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据李颖康介绍,在河套灌区引进种植国外优质品种的苜蓿草,植物粗蛋白含量最高能达到20%,平均能达到18%,与目前国际最好质量的苜蓿草水平相当。河套灌区土地平整,面积广阔,完全可以大规模种植,机械化收割。

    种草比种粮食更能增收

    河套灌区调整结构种植牧草,归根结底还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需要。宁夏农牧厅副厅长李志仁说,他们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灌区种一亩地的紫花苜蓿,每年可以产干草1吨以上,企业从农民手中以每吨600元钱的价格收购,加工后国内市场至少买到900元,国际市场价格更高。而且种草头年投资大,从第二年开始就只是施肥浇水,连续可以收获8年左右,平均每年的成本只有200元左右,每亩地年均净收入600元以上;而种粮食灌区每亩地刨掉成本纯收入只有14元钱。
    “种草比种粮划算,种草养羊效益更好!”在新开发的宁夏红寺堡扬黄灌区,大河乡开元村村长蓝丰秀滔滔不绝地向记者算起了效益帐:农民这几年多种植麦套玉米,一亩地的水费就得100来元,再加上种籽、化肥、农药至少200元,粮食产量平均每亩地也就600公斤左右,加上人工算下来不但赚不上钱还要赔本。而种植一亩苜蓿大约投资50元,浇两到三次水也就花30元,而且一年种8年收割,这期间也不需要太多的人工,从第二年开始每年再花四五十元的肥料钱,平均收割四茬产鲜草1.2万公斤,每斤7分钱出售可卖840元到1000元。如果种草养畜,一亩水浇地的苜蓿配合其他饲料可以养10只羊,至少能挣3000元钱;养牛效益也不错,一亩苜蓿可以养3头牛,一年也能挣2100元。
    正是瞅准了这个巨大商机,最近几年,宁夏积极动员农民“立草为业,引草入田”,要求条件差的山区立足千家万户种草养畜就地转化,灌区结合节水集中联片大面积种植商品草,而一批工商企业也纷纷投身草业生产经营,均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地处银川市近郊的贺兰山农牧场,早在1999年就抓住机遇,投资开发这项特色优势产业。农场先后投资800万元,配备先进的收割、加工设备建起宁夏贺兰山茂盛草业有限公司,形成了牧草种植、收获、储存、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农场已经种植进口优质适生紫花苜蓿1.2万亩,2002年收获干草8000吨,其中有6000吨加工草捆出售,在内蒙古、陕西等周边市场供不应求。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这项产业,农场积极响应自治区在贺兰山东麓生态脆弱区建设40万亩生态园区的号召,计划用3年时间在这里建成一个3万亩的苜蓿种植基地。
    尽管河套灌区发展草产业商机无限潜力大,但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面对政府的号召,习惯了种粮食的好多农民却既不爱种草也不会种草,甚至部分干部也是这样,致使这项新型产业发展步履蹒跚。宁夏农牧厅副厅长李志仁认为,要想克服这些困难吸引更多的人们认识并参与进来,还需要政府部门做好农民的思想工作且扶持一批有能力的龙头企业。但宁夏和内蒙吃饭财政心有余而力不足,希望国家能从缓解黄河水危机以及改善西部生态角度考虑,给予必要的项目扶持。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