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安全问题探讨

1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安全问题的提出

1.1 消费者对畜产品品质的要求提高,对安全问题日益重视

    随着饲料工业和畜禽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我国的畜产品生产已从短缺状态转变为过剩状态。1998年我国肉类总产量达5360万t,禽蛋2190万t;总产量跃居世界第1位,肉和蛋的人均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畜产品的数量已不再是人们生活需求的首要问题,而畜产品的品质优劣成了人们关注的重点。畜产品中有害物质残留的日趋严重,已对人体健康构成了威胁,正逐渐引起人们的高度警惕,这也正是当今畜禽产品需求市场处于低迷的原因之一。

1.2 集约化养殖过程中,药物饲料添加剂的广泛应用,使安全问题日益突出

    畜禽的生产潜力是建立在“健康”基础上的,没有个体和群体的健康,根本就谈不上生产,更无法考虑饲养的经济效益。与传统养殖相比,集约化养殖所引起的饲养环境改变、疫病威胁、应激、营养限制等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药物与饲料添加剂的应用,这也是其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许多添加剂有严重的负面效应,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就日益突出。

1.3 饲料产品是人类的间接食品,其中的不安全因

    素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隐患饲料是动物的食物,而动物产品是人类的食物,所以饲料是人类的间接食品,与人民生活水平和身体健康息息相关。饲料是众多病原菌、病毒及毒素的重要传播途径,例如沙门氏菌、大肠杆菌、黄曲霉毒素等等。农药、兽药、各种添加剂、激素、放射性元素等的环境污染物中,有一部分物质通过饲料和饲养过程,能危害畜禽,其在畜产品中的残留物又对人体有害;有一部分物质虽有利于促进畜禽生长或减少畜禽疾病,但在畜禽体内的残留物对人体有害;有一部分物质能引起微生物产生耐药性或引起人产生过敏而带来公共卫生上的问题。

    环境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进入畜禽体内被富集,再通过畜禽产品的形式进人人体,所以,人往往是终端生物富集者,有毒有害物质在人体内的蓄积浓度最高。因此,如不远级控制和减少有毒有害物质对畜禽产品的污染,由畜禽产品引起的公害给人类带来的隐患将是难以估量的。

2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安全问题现状

2.1 国外情况

2.1.1 疯牛病

    1986年,英国首次发现疯牛病,其后政府下令宰杀国内的牛,欧盟于1996年起禁止进口英国的牛肉,直至1998年才解禁。这一事件给英国百年称雄的肉牛业带来了致命的打击。“疯牛病”引起了世界范围的公众恐慌,也为世界敲响了饲料安全的警钟。

2.1.2 二恶英污染(dioxin)

    1999年3月底,比利时一些养鸡场突然出现异常,遂向保险公司提出保险赔偿,经农业部专家组展开调查,证明饲料受二恶英污染。在鸡脂肪及鸡蛋中发现有二恶英,且超过常规的800倍-1000倍,比利时的畜牧业及涉及畜产品的食品加工业倾刻完全瘫痪,世界各国都宣布停止销售其商品,政府也因此而集体辞职。

2.1.3 法国污水饲料事件

    1999年8月15日,法国有4家大型肉食品生产商使用污水处理厂和化粪池的沉淀物来饲养家禽曝光,欧盟感到十分震惊,因为欧盟早在1991年就已禁止在家禽饲料中使用污染沉淀物。这样3万多吨污染饲料彻底销毁。这一污水饲料事件在欧洲国家引发大范围的恐慌和忧虑,大有疯牛病卷土重来之势。

2.2 国内情况

2.2.1 供港猪的“盐酸克伦特罗”事件

    1998年5月5日,香港《东方日报》消息:香港居民17人食用大陆供港猪内脏发生中毒,大陆猪饲料中含有禁用毒药“盐酸克伦特罗”。香港当局采取紧急措施,销毁市场上所有猪内脏,限制大陆供港猪的出口等。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造成政治上及经济上的重大损失。

    盐酸克伦特罗是一种兴奋剂,国内称为“瘦肉精”,可以促进动物多长瘦肉,少长膘,具有诱人的经济效益。但使用“瘦肉精”会在动物体内(主要是内脏)产生药物残留。农业部予1997年3月也明令禁止这一兴奋剂在畜牧生产上的应用,但现在还有扩大曼延之势。不用“瘦肉精”猪卖不出,无法打进大城市。

2.2.2 禽肉产品出口欧盟受阻

    1995年~1996年,欧盟官员来华考察欧盟以我国的兽医卫生条件不能达标为由,于1996年8月1日全面停止了我国禽肉及其相关产品对欧出口。1997年,欧盟再度派员考察,问题集中在肉鸡生产的兽医卫生方面。1998年9月,欧盟第四次考察,提出主要问题有:①疾病防疫;②肉鸡产品中的药残问题;⑤动物保护问题。

    由于我国的农药、兽药不合理应用,滥用以及环境污染严重,造成畜禽产品中农药、兽药重金属普遍严重超标。欧盟提出,我国的药物残留标准虽已制订,但检测手段没有到位,没有具体的药物残留监控计划和实施方案。其要求检测精度要达到mg/kg水平。

2.2.3 “放心肉”的现状

    药残问题已成为影响我国畜禽产品出口的主要问题,而中国12亿人吃的问题更多。有人对取自广州肉品市场的200例食用猪肝进行病理学分析,68%猪肝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病变,病变种类多达25种,不仅有肝细胞的萎缩和各种变性、水肿、囊肿、出血、坏死和钙化等,还发现恶性肿瘤,以及见于癌前期或癌症的肝细胞病理性核有丝分裂像。吃放心肉任重而道远,因此警告人们:药残是口中的定时炸弹。

2.2.4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现状

    有人进行药敏测定,1991年分离的菌株比1985年分离的菌株对青霉素、链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上升100%、50.8%和85%,并且80%以上的菌株耐3种以上的抗菌药物。有人1990年对12l株大肠杆菌进行药敏测定,结果全部菌株有耐药性,85%的菌株抗4种或4种以上的药物,有5株对所有10种抗菌药物全部有抗性。

    1999年有人从11头腹泻仔猪和5头待产母猪共分离出15株大肠杆菌,其中有11株被确定具有致病性。用纸片法对16种抗生素进行的药敏试验结果表明,除对环丙沙星、头孢唑淋高度敏感外,对青霉素、土霉素、磺胺普遍耐药。耐药菌株的日益增加,使有效控制细菌疫病的流行显得越来越困难。

3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安全问题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3.1 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3.1.1 有害物质的残留和富集

    药物添加剂随饲料进入动物消化道后,短时间内进入动物血液循环,最终大多数的药物添加剂经肾脏过滤随尿液排出体外,极少量没有排出的药物添加剂就残留在动物体内。大多数的药物添加剂都有残留,只是残留量大小不同而已。药物添加剂等有害物质在畜产品中的残留和富集,给人体的生理机能造成破坏,包括致残、致敏、致畸、致癌和遗传上的致突变等恶果已屡见不鲜。

3.1.2 细菌的交替感染 

    微生物对各种抗生素药物的敏感性,由于菌种和药剂的不同有显著的差异,当体内复杂的细菌从接触到特定的抗生素作用之后,敏感性高的菌种就开始减少或被消灭。这时能够耐受药剂抗菌作用的菌种就残存下来,以保持生命或者繁殖,这样客观上以这些菌种来替换原有的菌种,给整个菌种以明显的改变,这种细菌交替现象存在,使得具有选择性作用的抗生素及其它化学药物失去效果。

3.1.3 细菌的耐药性

    病原微生物对抗生素治疗剂发生钝化乃至出现耐药性,给现代抗生素疗法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而且又给抗生素及其它药品的前途投下了许多阴影。据美国《新闻周刊》报道,仅1992年全美就有13300名患者死于抗生素耐药性细菌感染。在国内,磺胺类、四环素类、青霉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等药物,在畜禽中已大量产生抗药性,临床效果越来越差,使用剂量也大幅度增加。

3.1.4 生态学的危害

    有人从使用金霉素作饲料添加剂的农场饲养员体内分离出凝固醇阳性的鼻链球菌,并测试其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发现其中已有19.10%菌株耐受金霉素,而从对照人群中,则没有分离到耐金霉素的菌株。

3.2 造成环境污染

    高铜、高锌等添加剂应用,有机砷的大量应用,给环境带来了污染。以砷为例,广家宣传时对有机砷制刑如对氨基苯肿酸和硝经基苯肿酸的介绍有片面强调其促生长及医疗效果的一面,而忽视其致毒及可能导致污染环境的一面。

    据专家预测,一个万头猪场按美国FDA允许使用的肿制剂剂量推算,若连续使用含砷的加药饲料,5 年~8年之后将可能向猪场周边排放近1t砷,16年后土壤中砷含量即上升0.28mg/kg,按此计算不出10年,该地所产甘薯中砷含量会全部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这片耕地只能废弃或种其它作物。美国在畜禽粪便管理方面,对饲喂肿制剂的肉、蛋、奶产品管理方面有成套的严密的卫生质量检验制度及粪便处理条件,所以对于砷制剂的利用也不能照搬美国的经验。

3.3 出口贸易受阻

    国外发达国家对饲料卫生安全、药残危害十分重视,目前已提出禁用兽药、激素、农药、杀虫药等达百种以上。我国存在着的畜禽产品的安全问题直接影响了出口创汇,制约产品的扩大和发展。

    自从1996年8月1日起,欧盟作出禁止从我国进口禽肉的决定后,随之产生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使我国的畜禽产品在其它进口国也受到遏制,出口价格一降再降。如出口到日本的鸡肉已由以前的每吨2600美元降到目前的900美元左右,日本、韩国、南非、俄罗斯等国也仿效欧盟的做法,要求对我国出口地区的兽医卫生状况进行全面考察,对我国的畜禽产品出口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和损失。

4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原因:①饲料原料本身含有的有毒有害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