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饲料原料是饲料质量、饲料价值、
养殖效益、水产品食用安全的基础,但如何对饲料原料质量进行实时评价及其评价结果的实时利用,应用中达到原料的优化组合,需要综合性的、实时的、动态的,且要联系经济价值、水产品安全的研究。 对于水产饲料产品质量而言,饲料原料是基础,饲料配方是关键,饲料加工是保障,饲料投喂是饲料与养殖的链接,生长速度和饲料效率是效果,鱼体健康很重要,养殖单位重量渔产品的饲料成本是最终结果。因此,处于基础地位的饲料原料质量就非常值得关注。 中国水产饲料发展仅30年左右的历史,还有很多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问题有待研究。学术研究无禁区,但是科学家要讲道德。学术研究更多的是需要进行系统的研究,应用技术研究更多的是需要综合性的、实时的、动态的,且要联系经济价值、水产品安全的研究。研究要广开思路,多创新性的研究。 在没有更多的研究成果借鉴的情况下,正确地提出问题也很重要。正确地提出问题等于解决了问题的一半。 一、在水产饲料技术体系下认识饲料原料的营养价值、经济价值和安全价值 饲料原料质量不是孤立的事件,应该在整个饲料质量体系中来认识和分析饲料原料质量问题。简要分析水产饲料质量体系的基本内容可以见表1。 在产业体系、产业技术体系下,如何认识水产饲料原料的作用? 1 饲料原料的基础地位,是饲料产业和养殖业的关键点 饲料原料水产饲料产业的质量基础、价值基础和经济效益基础,也是养殖鱼类生长基础、健康基础,养殖动物产品的食用安全源头是饲料,而饲料安全的源头是饲料原料,所以也是水产品食用安全的基础。 所以水产饲料原料的基础地位可以体现为:饲料的质量基础、饲料的价值基础、养殖的效益基础、水产品的食用安全基础。 2 如何认识非营养物质对养殖水产动物健康的作用? 饲料不仅仅是饲料企业的事,更涉及到水产养殖业的经济基础,以及水产品安全的基础。 饲料原料、配合饲料的营养价值和作用我们有较多的认识和了解,而其中的非营养物质、尤其是一些有毒有害物质的作用通常被忽视,其结果是既干扰正常营养物质的作用、获得低于应该达到的生产性能结果,又给养殖动物带来副作用,甚至是对养殖水产动物的毒副作用,破坏养殖水产动物的正常健康维持系统、免疫防御系统,同样影响到水产饲料质量基础。 每种养殖动物都有其最大生长潜力和免疫防御能力。养殖动物只有在其具备健康的生理条件下才能发挥其最大生长潜力;而养殖水产动物的健康受到饲料因素(尤其饲料中非营养物质)的影响非常大,所谓“病是吃出来的病”有一定的道理,那么饲料如何才能确保养殖动物不是出病来呢?如果养殖动物处理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又如何可能发挥其最大生长潜力呢?养殖动物的抗病、防病主要还是要依赖于其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的作用,如果养殖动物自身的免疫防御系统受到破坏,除了疾病的发生概率显着增加外,对自身的生长速度、最大生长潜力也将产生显着性的不利影响,将显着性地影响到饲料效率。所以,饲料原料的质量是饲料安全质量的基础,而饲料安全质量、营养质量是养殖水产动物健康的基础;而养殖动物健康也是其最大生长潜力、饲料效率发挥的重要基础。在整个饲料技术体系下,饲料原料的质量、饲料质量对养殖动物健康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饲料也就成为水产养殖业是否正常运行的重要基础之一。 3 产业技术必须具备系统性 在水产饲料技术体系下,单一环节的技术经过整合、连接,必须形成系统性的技术体系,这是水产饲料产业、水产养殖业规范化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技术保障。这里就有两点非常值得我们去研究:一是产业技术在不同产业环节直接的技术连接问题,二是产业技术的系统化问题。 不同产业环节的技术连接问题,以饲料原料为例,饲料原料主要来源于粮食、油脂加工的副产物,而粮食、油脂加工一般只是关注本环节的事情,很少考虑到饲料质量对原料的质量要求。例如米糠,如果在大米加工的同时对米糠进行膨化处理,破坏米皮中脂肪酶的活性,就可以将米糠的保质期大大延长,米糠就可以成为一种可以存储的饲料原料。在豆油、菜籽油、棉籽油加工的过程,如果考虑到高温(120℃)对饼粕类饲料原料有效赖氨酸的损失问题,就可以适当降低油籽原料压片、挤压的温度;同时,考虑到对饲料原料质量、饲料原料抗营养因子的影响,在油脂加工是尽量除去大豆壳、菜籽壳、棉籽壳及棉纤维等,就可以有效提高植物饼粕类的营养价值和安全安全价值。以饲料油脂问题为例,水产动物对饲料油脂具有很好的利用效率,但是饲料中过多的油脂可能带来油脂氧化、饲料制粒难得问题,如果我们创新性地使用一些高油脂原料如膨化米糠、油菜籽、大豆、油葵等,就可以有效解决高油脂饲料对安全质量、加工质量的影响,同时对养殖环节也有良好的作用,使饲料的品质得到有效的发挥。 再以饲料投喂环节技术为例,饲料颗粒质量、规格等如何与鱼体口径、饲料投喂方法等相协调,不同种类且不同大小的鱼混养在一个池塘里,除了在饲料质量定位上要重点考虑外,在饲料颗粒的规格、加工质量以及投喂方法、投喂量的确定等方面也要非常重视。在许多实际生产中在同一个多种类鱼种池塘中,鲫鱼生长很好,但是混养的团头鲂生长不好。很大程度上就是饲料加工质量与投喂技术的协调方面存在问题。 关于水产饲料产业技术的系统化的问题,系统化的要求是除了在不同环节的技术要系统外,更重要的是要求从饲料原料来源、原料质量、饲料质量、加工质量、饲料投喂技术、饲料安全性等不同环节的技术要系统化。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就会导致整个产业技术优势难以体现出来。这就要求在整个产业技术体系下来研究不同环节的技术问题。 中国水产饲料产业技术只有实现系统化之后才可能实现真正的工业化。而在实现系统化的过程中,还有很多问题需要研究,包括一些处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如饲料原料数据库、饲料原料实时检测设备与数据处理、饲料原料实时检测结果与饲料配方系统的实时对接、饲料企业质量管理系统等。有大量的数据、图案片等资料,单纯依赖人工进行处理与分析以及不能满足需要了,必须开发相应的软件系统进行处理。 二、水产饲料原料质量评价值得关注的问题 1 如何评价饲料原料 ⑴饲料原料要回归其真实性 每种饲料原料都有其本质的真实性,所有的评价指标、评价方法就是要反映出其真实性,包括营养物质种类和含量的真实性,非营养物质种类、含量的真实性。 在原料的质量标准制定、采购和配方使用时,也要依据其真实性进行操作。例如关于原料蛋白质含量的要求,需要设定允许的真实的动态变化范围。 饲料原料的显微镜分析方法和感官鉴定方法依然有效。 如何快速、准确地反映饲料原料的真实性,任重道远,还需努力。 ⑵饲料原料的质量变异 饲料原料在具备真实性条件下,引起它质量变异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原料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品种,加工方式和条件,地理区域条件,以及在种植、养殖过程中的自然变异(如霉菌毒素),在存储过程中的自然变异(新鲜度)等。 例如关于植物饼粕类原料,植物品种的不同其营养和非营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有差异,加工方式不同导致加工过程中的温度差异较大,而在较高温度下(如冷生榨菜籽饼的温度80℃、菜籽粕的加工温度是120℃)由于美拉德反应导致有效赖氨酸的含量有较大的差异(如冷生榨菜籽饼与菜籽粕有效赖氨酸含量可能差异在10%以上)。 最难以把握的是原料的混杂和人为因素的干扰导致的质量变异。如菜籽粕、棉粕中混杂桐油籽粕、茶籽粕等。 ⑶原料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需要创新性发展 依据目前的技术方法分析,有些技术方法需要修改,也需要建立一些新的实验方法。 一个重要的问题如何回答:动物蛋白质原料和植物性蛋白质原料有多大的差异?对于养殖水产动物而言,吃肉与吃素有多大的差异?差异在什么地方?是那些物质导致了差异? 每种原料的养殖效果是评价一种原料价值的最有效的、综合性的评价指标和方法。我们现在一般是依据一种原料的消化率来进行可消化性的评价,是否可以建立每种原料、对特定的养殖对象的实际养殖效果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例如,以生长速度和饲料系数为基准,建立单位生长速度、或单位饲料系数所消耗的饲料原料重量,可以称为饲料原料的养殖效价作为一种原料对特定养殖对象的综合评价指标。在具体方法上,可以参照饲料消化率测定的“30+70”的饲料配制方法,在30%的基础饲料中加入70%的待测饲料原料,进行养殖试验,测定其生长速度和饲料系数,计算单位生长速度(特定生长率SGR)或单位饲料系数所消耗的饲料原料重量,表示为“饲料原料重量kg/SGR或饲料系数”。在测定得到每种原料的养殖效价的基础上,就可计算出相应的经济效价、利用率效价等指标。并据此作为饲料配方编制的基础。 关于蛋白质真是性和有效性的评价方法也是值得讨论的。测定蛋白质消化率是有效的方法,但是费时、费钱;而真蛋白测定方法不可靠;蛋白质溶解度与蛋白质可消化性又不能等同。我们是否可以建立针对特定养殖对象的离体消化率的方法?利用养殖动物的消化酶(肠道或肝胰脏提取液)在离体条件下测定其蛋白质消化率,主要进行相对可消化性的评价。 ⑷对饲料原料的非营养物质如何评价 包括非营养物质的种类及其对养殖动物的作用进行评价。 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水产动物对植物性蛋白质原料中的抗营养因子的耐受性、最大剂量等与陆生养殖动物有一定的差异,包括豆粕、菜籽粕和棉粕中的抗营养因子。但是,还缺乏更系统的、可靠的研究结果。 饲料中的氧化脂肪及其产物对水产动物的危害较大,但还需要系统、深入和可靠的研究。例如是哪些物质产生了毒副作用。对养殖动物的作用位点、作用途径、作用机制等还缺乏系统的研究,也因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