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虞城:下岗干部张福军养鸡记


 
  导视:养殖出新招,林下建大棚,今天的致富之窗中就带您看看张福军的养殖经。

  (口播)在以前的节目中,我们经常给大家报道养殖方面的信息,但这些大都是在自己家里散养,在家里养殖有两个弊端,一是会弄的家里不卫生,二来会引起家禽的病害,我们今天要去了解的这位养殖户有所不同,他在树林里专门给鸡建起了一座大棚,饲养起来也省了不少麻烦事。

  (解说)他叫张福军,和妻子王祁慧原来都在于城县大杨集镇政府上班,但是好景不长,在一次的机制改革中,夫妻俩都下岗了,刚开始他们很难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同期)于城县大杨集镇村民 张福军:当时心情不好,还想着继续在那待者,又勉强待了半年,然后就回家了,在家啥也没干。

   (同期)张福军妻子 王祁慧:那当然难受,咋都不能适应,说起来都想哭,上班花一万多,上学花一万多,俺妈都接受不了。

  (解说)上学上班花了家里很多钱,也难小两口伤心难过,但总是这样也不行,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们和这些肉鸡打上了交道。

  (同期)于城县大杨集镇村民 张福军:三月十六结过婚后,没有钱,在外干活不容易,俺有个叔,他问俺养鸡不?我问他效益杂样,他说还可以。

  (解说)就这样,两人拿出自己仅有的五千块钱购进了鸡苗,准备回家去养殖,可是家里巴掌大的地方怎么来发展呢,思来想去,小两口想到了家门口的杨树林,索性在树林里盖起了大棚,开始林下养殖。

  (同期)于城县大杨集镇村民 张福军:当时感觉难,盖棚盖了半月,找的工人,借的俺舅舅家的钱。

  (解说)尽管棚是盖起来了,可欠了一屁股的外债,想见效益肯定有风险,家里人也跟着成天价担心。

  (同期)于城县大杨集镇村民 张福军:家人不赞成,觉得这养鸡风险大,以前有鸡瘟,一下投资四五万都害怕。

  (解说)但开弓没有回头箭,小鸡苗都购进了家门,只有破釜沉舟地干下去。小两口商量后决定坚持养下去,另外在养殖方式上必须要有一个突破。

  (同期)张福军的妻子 王祁慧:现在天热,在林子下养殖凉快,不容易发病,用笼子养,以前在地上养湿度大,容易得病。

  (解说)选定了目标,想好了套路,小两口一门心思地用到养鸡上来。但说着容易做着难,头茬鸡的饲养就让小两口做了不少难。

  (同期)于城县大杨集镇村民 张福军:刚买来鸡苗一星期不好管理,在棚里住,因为鸡小,网眼大怕鸡掉里面了,前两天都是在那看着,蚊子多,把腿都咬烂了。

  (解说)张福军说,刚开始苦点累点也算不了什么,但最关键的是刚下岗转行不懂技术,一碰到难题只有去请教专家。

  (同期)于城县大杨集镇村民 张福军:经常给技术员打电话,要是有病的时候再给他打就晚了,他也不定时来,来看看鸡的状况,采食量

  (解说)时间长了,张福军两口也成了饲养上的专家,什么时间防疫,什么时间加水加料,他们都了解的一清二楚。看到小两口在养殖上已经入门,家里人那一颗悬着的心也放了下来。

  (同期)张福军的岳母 李翠兰:我们支持他们,他爸也是交代他们耐心,对待鸡苗向对待自己的小孩一样。

  (解说)如今,在小两口的精心照料下,张福军养这些肉鸡在林子里的好环境下可着劲的生长,从进鸡苗到出售只需要四十多天,给他们带来不菲的收入。

  (同期)于城县大杨集镇村民 张福军:单县卖饲料的给联系客商,到期就来,很小的不要,现在行情就是四块一一斤,一笼就是回来本能卖四五万。

  (解说)如今在张福军的带动下,村里的剩余劳动力也看好了这个项目,也都相继盖起了大棚,进来了鸡苗。

   (同期)于城县大杨集镇村民 孙美玉:俺养一千二,看他们养的不错,出去打工还挣不多少钱,还不如盖这棚养鸡来。

  (解说)现在村里的大棚已经发展到七十多个,大大小小的养殖户也有二三十家,形成了一个养鸡专业村,乡里也因势利导,在技术和资金方面也想着法子来协调。

  (同期)于城县大杨集镇政府人大秘书 刘帅旗:乡政府免费发放禽流感疫苗,在资金上对这些养鸡户,如果有困难,乡政府给信用社协调,鼓励他们发展,给他们大力支持。

  (口播)张福军说有了规模也就有了效益。如今村子里的养殖户靠着这一项都赚到了大把的钞票,他和妻子也不打算再去上班,他说只要你有思路,吃苦能干,在哪里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