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联动健全食品安全网


 
  “吃动物怕毒素,吃植物怕激素,吃饮料怕色素,吃什么心中没数”,这首打油诗反映了市民对食品安全的顾虑。为此,有很多市政协委员就我市的食品安全工作积极建言献策,希望——上下联动健全食品安全网

  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得到了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初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监管网络。信丰县还成立了由农业、质监、医疗、疾控、流行病学等方面专家组成的“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专家咨询组”,负责为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应急工作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技术支撑。

  毋庸讳言,由于种种原因,我市食品安全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存在不少隐患和困难。

  有些地方对农村食品安全工作的认识不够,存在重经济发展、轻安全质量的现象,农村食品安全工作机构不健全、经费不落实、人员不到位。有些乡镇还没真正建立食品安全工作站,有的乡镇虽有挂名机构,但名不副实,无工作场地和经费,无专职人员,有的虽有兼职人员,但兼而不管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农村监管力量薄弱,食品安全形势不容乐观:食品安全监管存在很大局限性,主要还是靠经验和肉眼辨别食品优劣,违规违法处罚难;种植、养殖环节污染严重,初级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物质残留检测难以开展;小食品加工点普遍存在小、散、脏、乱现象,不具备生产食品的基本条件,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以假充真问题严重,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化学添加剂问题时有发生,产品质量无法保证;乡村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农村副食店、小百货店内“三无食品”,无QS标志食品随处可见,索票索证等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生猪屠宰的检测检疫有的地方存在走过场,有的地方存在只要经营户交钱即盖检疫合格章;学校和建筑工地食堂和周边饮食业、摊点食品卫生差;不少餐馆卫生配套设施不全、从业人员没有健康体检,甚至不少饮食店没有卫生许可证和工商执照也在营业。

  检测手段落后,科技监管水平低,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必须的经费不能保证,有6个县连基本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经费都没有列入财政预算。市、县食品检测设备落后,且分散在各食品安全监管职能部门,不能及时、准确、全面检测一些食品的基本项目,使得各部门对食品市场只能形式监管而不能实质监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食品安全工作的开展;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主副食品仅能进行卫生项目检验,难以满足食品检测工作的需要;很多地方没有一个部门能对蔬菜中的农药残留作例行日常监测、动检部门只能凭肉眼目测猪肉质量加盖印章。

  食品监管体制不完善,执法职能交叉与脱节现象并存。根据现行体制,尽管国务院已明确食品安全管理遵照“分段管理为主,品种管理为辅”的原则,但由于涉及众多管理部门,彼此理解不一,导致职责不清,各自为政,很难形成有效的监管合力,执法环节上容易出现“都管都不管”,有时监管缺位、不到位,责任落不到实处;有时又多头抽检,重复检验,既加大了工作难度,也增加了执法成本及经营成本,给食品安全工作留下了隐患。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又不具备食品安全执法主体资格,没有食品监管执法权,在食品综合监管上缺乏法律依据。

  企业自律意识和消费者食品药品安全意识较差。一些小型企业(小作坊)质量安全意识淡薄,没有建立健全食品药品生产全程质量控制体系。部分经营企业对供货方资质的审查重形式,轻实质,对诸如“QS”标志、“三无”产品、索取哪些票据,“GMP”、“GSP”等食品药品安全知识和制度不清楚。如石城县某超市在配有一名专门“质量安全员”的情况下,仍售“三无”牛肉干;农村消费者食品安全知识缺乏,信息不对称,知法、守法和自我保护意识不强,索票、索证意识不强,贪图便宜,对质劣低价的食品缺乏防范意识,不少农民购买食品不仅不索要销售发票,连生产日期、保质期也不关注。

  食品安全引起我市多名政协委员的广泛关注,纷纷提交提案建言献策,市政协副主席满瑾还专门就食品安全带领相关部门人员进行提案督办。

  如何健全食品安全网?有关人员建议各地要进一步强化地方政府负总责的意识,将食品药品安全综合监管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进一步理顺监管体系,明确细化各部门职责;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职能交叉、执法盲区问题,积极探索食品安全监管模式,推行食品安全综合执法,或借鉴规范药品市场的一些做法和经验,赋予食品药品监管部门一定的食品安全执法职权。

  经费紧张,是制约地方食品安全工作的瓶颈,各级财政应为食品安全监管和实施食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专项整治、食品质量检测等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在现有执法资源的基础上,要建立健全食品检验检测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检测检验体系,进一步规范、统一食品药品安全信息报告制度,强化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制,加快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体系。

  加大对农村食品药品市场专项整治力度也显得十分必要,强化对城乡接合部、农村市场的监管,加强对农资供应、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餐饮消费以及药品经营、使用等环节的安全监管。要从根本上解决好农村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从源头监管抓起,加强农资尤其是高毒、高残留农药、饲料等的专项治理,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此外,加大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氛围,大力普及食品药品安全科学知识和相关法律法规教育,支持农民群众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利益也迫在眉睫。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