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速涨价于国于民两不利


 
  今年以来,随着机关事业单位加薪的兑现,不少城镇居民家庭的工资收入确有增加。然而,人们高兴了没几天,便发现市场上许多生活必需品已在悄然涨价,而且涨得还挺邪乎!这刚到手的钱还没捂热,又不得不拿来应付涨价开销,无形中让中低收入者获得的加薪实惠所剩无几,难怪许多居民在埋怨:宁肯不涨工资也别涨价啦。因为,在他们的家庭账本里“增收”还抵不上“增支”。
  城镇居民对物价上涨的敏感直接来自于一日三餐。统计部门最新的农产品生产价格(指农产品生产者直接出售其产品时的价格)数据也足以验证他们的感受是对的。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000个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场的价格调查,今年一季度全国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7.3%。其中,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而涨幅又较大的品种是:谷物价格上涨8%,油料价格上涨13%,生猪价格上涨18%,家禽价格上涨12.7%,禽蛋价格上涨11.8%。可以说这些构成居民膳食主要部分的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直接加重了广大居民的生活消费负担。以北京为例,虽说一季度农产品生产价格比上年同期上涨5.9%,整体水平低于全国平均值,但谷物(原粮)价格上涨22.6%,生猪价格上涨19.1%,禽蛋价格上涨16.9%,分别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4.6、1.1和5.1个百分点。且涨价势头至今仍未得到遏制。进入5月以来,北京市场上的普通鲜鸡蛋价格一直在缓慢上涨,最高时曾窜到8元钱一公斤。5月中旬,北京新发地市场白条猪的最高价格达到15.6元/公斤,比4月底又上涨20%。这让每日主理膳食的家庭主妇们明显感到物价在一个劲儿地往上窜。
  地处长三角地区16个城市的居民同样被涨价所困扰。一季度,长三角16个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指数涨幅偏高,分别比上年同期上升5.0%和4.3%。食品价格涨幅最高的台州甚至达到9.1%,涨幅逾5.2%的城市超过半数。居住价格涨幅在9.6%至5.5%之间的有宁波、舟山、苏州等6个城市。与此同时,长三角16个城市的工业消费品价格也呈现出涨多降少的态势,衣着、家庭设备用品、耐用消费品价格均比上年同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
  粮食、肉、禽、蛋乃是民生所必需的食品。其价格上涨过猛,势必影响到千家万户居民的生活质量。从大面上看,目前,城镇居民普遍受到了涨价冲击。以福建为例,可见一斑。今年一季度,福建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4%,人均消费支出同比增长14.8%。可这消费增幅超过收入增长并非是我们所期待的扩大消费的结果,而是物价上涨的数据反映。据统计,一季度,福建居民因价格上涨人均多支出131元,推动消费增幅提升5个百分点。其中,因食品价格狂涨,人均食品消费多支出107.56元,占涨价消费多支出部分的82.1%,推动消费增幅提升4.2个百分点,在各类消费中影响最大。记者算了一笔账:一季度,福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工薪收入比上年同期增加373.76元,涨价因素致使居民消费多支出131元,相当于抵消掉35%的工薪增收。值得注意的是,涨价让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受到的影响却远不止于此。尤其是在一些县城,给居民生活带来的影响更加明显。福建统计部门经对宁化县调查测算,城镇居民已有67%的加薪额被涨价所“吞噬”。
  面对今年以来各地普遍性出现的涨价风潮,承受能力最薄弱的城市低收入及困难家庭则倍感压力沉重。据甘肃省统计部门分析,目前在甘肃城乡最低收入居民家庭中,食品消费支出占到消费支出的六成。此轮物价上涨后,一般城镇低收入家庭即使节衣缩食,人均每月也要增加支出45元左右。而2007年低保人口人均收入每月仅增加15元,虽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但仍不能完全弥补因物价上涨带来的收支缺口。据对当地低保户的调查,一个3口之家在物价上涨前每月有550元左右即可维持基本生活,但此轮涨价后,每月至少需要700多元才能保障基本生活。这对于低保线刚到168元的甘肃城镇低收入群体来说,生活之艰难着实让人心忧。
  加薪后面跟着涨价,这种经济现象本不奇怪;但涨价过猛,却是不正常的,牺牲的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本轮物价上涨的共同特征是,以粮食为核心的食品价格带动其他工业品涨价。这让人不禁想到粮食、禽、蛋等农产品生产价格大幅上涨后,受益者首先是农民,解决农民增收问题理应显见成效。可统计数据传递出的信息却让人感到,此次涨价农民未必能得到多少实惠。
  一方面,一季度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2.1%,比上年同期提升0.6个百分点,尽管说增速“创出10年来同期新高”,但随之而来的是,一季度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涨幅由去年同期的2.2%上升至4.4%,整整高出一倍。这意味着今年的农业生产成本将继续加大,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国家惠农政策带给农民的最终收益。另一方面,随着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民转业经商务工,使得工资性收入在农民现金收入中的比重已经超过四成。大量进城务工人员吃住、消费在城里,城镇物价的过快增长对于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农民工冲击更大。统计表明,今年一季度,我国农民的人均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16.3%,增幅同比下降0.7个百分点。其中外出务工收入增长18.8%,增幅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如果外出务工农民收入增速放缓,而生活消费支出又要大增,则势必在整体上减少农民的最终收益,进而拖累他们奔小康的脚步。从这个意义上讲,物价上涨过快对城乡居民而言都是不幸的。
  物价稳定事关社会稳定,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从中央到地方政府都把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摆在经济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任凭物价过快增长,既造成城镇居民加薪收入大幅贬值、农村居民的生产投入负担加重,又极易产生涨价连锁反应,甚至引起恶性循环。这会加剧社会矛盾、直接危及社会稳定,使政府此前一系列惠民政策和资金投入大打折扣;发展下去还会因劳动力成本的迅速提升而削弱“中国制造”的国际竞争力。可以说,于国于民两不利。
  有鉴于此,针对当前的涨价风潮,关注并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切实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存条件,是政府有关部门当下“解决民生问题”的紧迫任务。有关部门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并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从速着手加以控制。这其中尤须注意三点:一是抓紧减少物价过快上涨对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的负面影响,切实将改善民生落到实处;二是谨防食品价格上涨成为带动今后物价全线大幅上涨的导火索;三是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物价监控要常抓不懈。例如,一季度农业生产资料购买价格指数已经显示,仔猪价格同比增长15.2%,预示着今后一个时期内生猪价格很难下降,老百姓日常大量消费的猪肉仍将保持高价位走势。政府部门对于此类可能引起物价进一步涨价的市场因素应予以关注。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