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点●
●养牛养羊,盖上新房,越来越多的巍山农民发起“牛羊财”。
●通过现代科技,突破资源“瓶颈”,传统畜牧业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之路。
●构建科技网络,科技人员深入田间,推广和培训落到实处,农民饲养水平不断提高。
作为全省畜牧业生产重点县和传统的畜牧业大县,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紧紧抓住国家、省、州实施畜牧扶贫的机遇,进一步出台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把畜牧业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的重头戏来抓,通过现代科技措施,走出了一条“质量效益型”畜牧业发展路子。目前,全县猪、牛、羊存栏达39.35万头(只),每年出栏46.31万头(只),畜牧业产值达3.99亿元,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3.96%,全县28.22万农业人口人均畜牧业现金收入达到680元。畜牧业正成为全县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重要支柱产业。
增收还靠“牛经济”
近日,记者来到巍山县后堡村采访时,看到村民杨道康家刚刚建起的新房宽敞气派,老杨正忙着带领工人在做内部的装修。老杨高兴地对记者说,全靠政府组织我们养了奶水牛,我家才能盖起这样漂亮的新房子。
后堡村前面有河村后是山,适合水牛生长,村民也一直有饲养普通本地水牛的传统。近年来,为了引导农民提升传统养殖产业,当地政府结合实际,积极引导和鼓励村民开展品种改良,把老品种水牛改良为奶水牛。这一改,让农民得到了实惠:奶水牛会产奶,牛奶可以出售,产下的小牛崽价格也是老水牛的3至4倍,经济效益十分可观。杨道康家于2003年初养了2头奶水牛,当年即获得牛奶净收入1万元,当年产的两头小牛崽卖了7800元。几年来,老杨家累计从奶水牛养殖上获利7万余元左右,比养老品种水牛整整高出6万多元。目前,全家年收入的70%都依靠“牛经济”,而后堡村全村80%以上的人家都通过品种改良,养上了奶水牛。
科技拓展新空间
畜牧业是巍山传统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几年前,县有关部门在组织展开的一次调查中发现,本地自然资源对畜牧业的承载力已呈饱和状态。对于巍山这样田少山多的传统农业县来说,畜牧业是老百姓脱贫增收的主要路子,但是继续加大发展畜牧业的基本条件已经不具备。面对这样的困境,县委、县政府选择了引导农户通过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质量效益型”畜牧业的突围之路。该县每年坚持从不宽裕的财政中拿出近百万元资金,按照网点到村、资金到户、技术到人的原则,形成了覆盖村村寨寨的科技支撑体系。全县按照“以乡镇改良站所为主,以个体私营站点为辅;以流动输精点和定点约时输精为有效补充”的规划建设了43个冻精改良站点,实行免费改良牲畜、改厩补助、鼓励种草养畜、产犊奖励等政策,大力实施科学饲养、畜种良种工程。
经过几年不懈努力,巍山县成为省犊牛培育基地、省科研实验示范基地和科技培训基地,还是我省冻精改良率最高、商品牛羊生产量最多的县和云南省商品牛羊重点生产县。
“你可别小看这些牛,它们是我省最大的胚胎移植后代群体。”顺着巍山县家畜品种改良站站长李赛林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33头在全国畜牧科技领域领先的新品种牛。巍山县通过启动实施“高产奶牛胚胎移植技术应用研究”课题,引进山东大学、上海新杨奥克斯公司的优质荷斯坦奶牛冻胚,经过对受体牛的筛选、同期发情、胚胎移植、妊娠鉴定及各阶段饲养管理技术的应用研究,探索出利用当地黄牛繁育高产奶牛的农村畜牧业生产模式。目前成功繁育出来的这33头牛就是专门作为供体牛来生产优质胚胎,然后依托本地黄牛“借腹生子”迅速扩大高产奶牛规模。据李赛林介绍,一头胚胎母牛一年能生产60个胚胎,目前现有的33头一年让1900多个高产奶牛获得“新生”,这将大大提高全县奶牛产业生产水平,每年可为农户节约上百万元的资金成本。
村镇派驻“斗牛士”
长期驻扎在幸福村的李在世开玩笑说自己就是一名“斗牛士”,其实他的工作就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指导村民给水牛挤奶。为了在全县大力推进科技饲养、科技管理发展畜牧业,巍山县在每个村镇都专门派驻了像李在世这样的技术人员,以及时解决农民饲养牲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为保证科技兴畜各项新技术的及时高效推广,巍山县切实把功夫下到农民身上,全县对域内畜牧兽医体系实行垂直管理,县畜牧局对全县各乡镇畜牧兽医站及下属事业站有人、财、物的管理权,服务网点实行统一调度和指挥,从而保证政令畅通、步调一致。对重点推术攻关和推广,都坚持重点突破后,全面铺开,迅速形成规模。还积极鼓励科技人员到基层工作,改善乡、村科技推广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发展和完善畜牧兽医科技推广的新机制,按村民委员会建立兽医防疫室,每村都固定1至2名兽医防疫员。
为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巍山县还通过广泛开展培训、组织“火把节赛牛会”等形式,提高畜农的饲养水平,降低疫病风险,还争取扶持资金,对养牛5头以上或饲养种猪20头以上的养殖户,每年按60台规模给予每台500元补助,鼓励购买多功能粉碎机或铡草机。在适宜发展黑山羊的地区,全面开展场户联合,加强种公羊的管理,引导农户开展种公羊串换,加大“三改、五推、一优化”配套技术推广,积极推广黑山羊育种和优良品种的推广发展。扩大人工授精覆盖面,对民间种公猪实行年检公告制度,提高良种繁育水平和供种能力。
据县畜牧局局长罗跃高介绍,目前巍山县发展畜牧业的科技网络已初具规模,全县设有3个县级技术推广站,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和8个分站,专业技术人员160多人,平均每年冻精改良数达2万多头,是全省第一冻改大县,已成为向省内外输送冻改技术人才的“摇篮”。与10年前相比,巍山县畜牧业在发展中打破了资源“瓶颈”制约,产业年产值增长超过近10倍,畜牧业的“含金量”和“附加值”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