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近些年吉林畜牧业发展得很快。不过有人纳闷,为什么吉林奶牛饲养量仅是黑龙江的十分之一,乳业经济与其相比更不能相提并论?吉林省牧业管理局产业发
展处处长刘亚学回答得干脆:“十多年来,黑龙江往奶牛上使劲儿,我们往肉牛上使劲儿,就养牛业的规模和前景,我们吉林也是有‘牛’可吹的。”
接着,刘处长“吹”出几组数字:几年间,吉林肉牛饲养量、生产量、创产值跃居全国第二位,到2006年末,全省肉牛饲养量达到981.1万头、存栏774.8万头、出栏
506.3万头,分别比“八五”期末增长52%、15.5%和66%;肉牛总产量达到50万吨,占肉类总产量的20.7%,牛肉人均占有量达到21公斤;年创产值50.3亿元。
吉林肉牛业发展这么快,非乃三年五年之功,而是二十年“磨一剑”。于是,刘亚学从几个方面像模像样地“吹”起吉林的肉牛来。
首要的是资源优势。就资源条件讲,吉林是农业大省,玉米主产区年产2000万吨秸秆、8700万亩草原面积,发展养牛业优势得天独厚;就区位条件,这个省是国家确
定的三大肉牛带之一,周边许多国家都是牛肉进口大国,市场潜力较大;就种源条件讲,吉林不仅引进了西门达尔、夏洛来、利木赞等国外优良品种,本地特有的延边黄牛和草原红牛在国内及日本、韩国市场影响越来越大。
关键的是政策倾斜。吉林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抓肉牛,进入90年代,全省已经有20多个秸秆养牛示范县,特别是国家计委批准的《吉林省优质肉牛系列开发项目》
建设全面启动以来,吉林加大投资力度,五年累计注入资金几十个亿,使全省养牛业完成农耕动力为肉用、粗放为集约、内销为外销的三大转变,目前,已初步形成了科学饲养、规模经营、屠宰加工、市场销售为一体的产业化格局。
最乐观的是科学繁育。吉林有国内一流的肉种牛繁育中心,拥有6个牛冷冻精液站,共有公牛116头,年生产冻精能力达到200多万剂,不仅基本满足了全省牛繁殖改良需要,由于引进加拿大全套生产技术,仪器、设备、建设标准、供精能力均为国内一流水平;吉林有全国最大的肉种牛生产基地,全省有不同层次的种牛场(站)11个,存栏母牛3000余头,年配种数量120万头以上,到目前,全省肉牛良种普及率达到60%以上,三元杂交牛占30%左右,整体改良水平居全国上游。
最看好的是加工企业和市场行情。吉林目前具有一定规模的肉牛屠宰加工企业16家,年加工能力20万头,其中运转良好的长春浩月公司,已成为亚洲最大的肉牛及其系列制品生产企业和全国最大的肉牛出口企业;2006年末统计,吉林肉牛内销421万头,外销90万头,在外销牛肉中,直接出口的活牛达2400多头,牛肉1800多吨,占全国肉牛出口总量的1/10。
“吉林虽是有‘牛’可吹,只是还没到该‘吹’的时候。”刘亚学处长话锋一转:“应该看到,肉牛业发展前景可观,疯牛病使世界肉牛业生产和出口逐步由欧盟向亚太地区转移,且随着我国大中城市人们饮食结构的变化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中高档牛肉产品消费量逐年增加,同时呈现多样化需求;应该清醒,目前我们差距很大,如需加快肉牛出口保护区建设、开发吉林特色肉牛品牌、推进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生产等等,吉林需做的工作还很多。”
什么时候吉林可以正儿八经地“吹”牛了呢?刘处长笑呵呵地说:“需要到2008年。到那时,吉林肉牛饲养量将达到1000万头,年加工屠宰优质肉牛180万头,外销240万头,年可创产值1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