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南非山羊“倒插门”壮乡育出改良羊

 
  4年前,南宁市科技局做“媒人”,9只南非血统的波尔山羊漂洋过海进入武鸣农家,给壮乡“黑山羊姑娘”当起了倒插门“女婿”。如今,这种山羊“跨国婚姻”模式因具有较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备受各方推崇。自治区政府干脆接过了“媒人”角色,投入资金和力量,在全区11个县推广“波尔山羊引进改良与圈养综合技术示范项目”,其中南宁和武鸣各设400户示范户。

  科技局当“媒人”,壮乡“黑姑娘”牵手南非“洋女婿”

  3月23日 ,记者刚走进武鸣县锣圩镇山粟村第五组潘豪洋的家, 就被一阵阵羔羊的叫声吸引住了。穿过院子,一排两层木结构的小阁楼出现在眼前。老潘走进栅栏,打开小阁楼上层的木栅门,一群大小不等、耳朵上各挂着一张耳牌的灰白山羊立即冲下小台阶。生人的出现,一点也没有惊扰到它们,它们依旧在宽敞的羊圈里四处乱窜。“这些‘跨国婚姻’的混血羊,不需要像本地山羊一样满山放养,在圈里养着就成,不到一年就能出栏。”老潘轻轻地摸着一只小羊羔说。

  山羊“跨国婚姻”?听着就新鲜,这桩“婚事”是如何促成的?

  原来,南宁市科技局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很早就发现,广西本地黑山羊受传统养殖方式的制约,长期以来都是自繁自养,近亲繁殖出的后代个体渐渐变小,生长周期慢。山羊的平均出生体重只有1.5公斤左右,一只本地羊长到18个月才三四十公斤,而且产肉少,肉质差。

  怎样才能既让农民通过养羊增收,又让普通百姓吃上肉质鲜美的羊肉呢?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引进优良品种,改良本地山羊。经过选择和论证,专家们相中了南非的波尔山羊。它们生长速度快、肉质优,是世界上最好的商品肉用羊品种之一。

  2003年7月,9只南非波尔山羊进入武鸣, 给壮乡“黑山羊姑娘”当起了倒插门的“洋女婿”。老潘第一个将一只体重70公斤、个头高大的“洋女婿”领回家,并按照锣圩镇服务中心技术人员的要求,建起了两层阁楼式的羊舍。一年后,老潘家成为“波尔山羊引进改良与圈养综合技术示范项目”的首批20户示范户之一。

  上山容易下山难,“洋女婿”壮乡“婚姻生活”闹笑话

  在老潘家,这只“洋女婿”在73头羊中最为抢眼。“洋女婿”比本地山羊要高大得多,一身灰白的毛,灰褐色的胡须,高高昂起的山羊角,就像威风八面的将军。

  “别看它现在这么威风,刚来时可闹过不少笑话。”老潘笑着说, “洋女婿”刚进门时,一直不太适应山上放养的壮乡“婚姻生活”。早上上山时,它跟在一群“黑姑娘”后面,行动迟缓,气喘吁吁,让人看了又好气又好笑。 傍晚天黑前,“黑姑娘”们都赶着下山“回家”了,可这“洋女婿”一看到下山的陡峭石山路就傻了眼,说什么也不肯迈步。“结果,还是我上山去把它扛了下来。”说到这,老潘忍不住哈哈大笑,在场的人也都笑作一团。

  同是山羊,波尔山羊怎么不会爬山呢?陪同记者前来的锣圩镇农业服务中心周朔明副主任道出了个中原委。原来,这些“洋女婿”走惯了南非故土的一马平川,刚来到壮乡,面对陡峭的山路不免心存几分胆怯。

  不过,除了上山下山有点胆小,“洋女婿”其他方面还真不赖。这几年,它左右逢源,与老潘家的30只“黑姑娘”同时过起了“幸福生活”。 如今,它已经有了几十只大小不一的混血小羊羔后代。老潘指着羊圈里两只活蹦乱跳、可爱的灰白毛色小羔羊说:“瞧,那是前不久它与其中一名‘黑姑娘’生下的双胞胎 。”

  土洋结合出优品,混血羊羔可圈养不再满山跑

  本地壮乡“黑姑娘”和南非“洋女婿”结合,带来了什么好处呢?

  费好大劲才从遥远的南非找来“洋女婿”,政府和有关专家当然不仅仅是贪图“洋女婿”长得白长得帅。山羊“跨国婚姻”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才是项目的真正用意。

  负责实施这一项目的武鸣县锣圩镇农业服务中心周朔明副主任告诉记者,传统的山羊养殖方式多以放养为主。农民将山羊赶上山,就任由它们满山啃草。 山羊分泌出的唾液会直接影响到植物的生长,日积月累,山上的植被就会遭到严重破坏。

  在这几年试养期间,老潘和其他19户试验户都惊喜地发现,由南非“洋女婿”与本土“黑姑娘”结合产下的混血羊羔性情温和,也不挑嘴。一些平常被扔掉的农副产品,如甜玉米秆、甘蔗尾、木薯渣、啤酒渣和菠萝皮等,都可作为它们的食物。“山羊‘跨国婚姻’为山羊圈养提供了可能。”周副主任说,波尔山羊的适应能力很强,与本地“黑姑娘”杂交改良品种的诞生,也使原本生性喜好打斗的本土山羊变成了性情温和的改良品种羊,为实现圈养提供了条件。

  记者注意到,在羊舍前方的一间屋子里,一台崭新的机器正在工作,老潘的家人正拿着一些新鲜的甘蔗尾叶放到机器里碾碎。老潘乐呵呵地说,以前本地山羊很顽皮,经常趁人一不留神就溜下山偷吃农作物。圈养山羊后,他们不仅不用再跟着山羊满山转,还减少了许多邻里纠纷。

  项目通过得推广,优质羊羔肉一年后将上餐桌

  改良后的混血山羊虽然对吃不讲究,但对羊舍还挺有要求的。老潘家的羊舍就与一般的不一样。上下分两层,四五米高,里面设有公羊栏、育肥栏、产房、母羊栏的小套间,各有各的功能。

  “比养本土山羊要投入多一些,但那也值。”老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本土山羊要养两年左右才能长到六七十斤出栏,而改良过的混血山羊只要8个月就可以长到35公斤出栏。今年春节, 他一口气卖掉了14只混血羊,狠狠地赚了一笔。这些羊多数只养了8个月至12个月。

  不仅是老潘家,其余作为试点的19户圈养示范户也大有斩获。据统计,20户示范户年周期饲养收入从项目前放养的28.8万元提高到现在的39.0万元,每户年均增收5100元。

  周朔明在一旁补充道,经专家论证,改良后的山羊品种肉质更鲜美,生长周期大大缩短,12月就可达45公斤。

  武鸣水产畜牧局副局长黄振德也告诉记者,今年初,由武鸣县承担实施的“波尔山羊引进改良与圈养综合技术示范项目”通过了市科技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和成果验收。自治区政府还接过“媒人”角色,出钱出力在全区11个县推广这一项目。南宁市的武鸣和隆安被列入重点推广县。目前,“山羊圈养”项目的示范户各扩大到400户,每户可得扶持经费约4000元。

  这也意味着,一年后,当南非“洋女婿”与本地“黑姑娘” 儿孙满堂时,土洋结合的混血优质羊肉也将进入市民的餐桌。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