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辽宁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开局良好


 
  2006年是“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也是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起步之年。辽宁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为载体,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进一步加大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力度,进一步加快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农村经济实现了全面、协调和稳定发展,亮点纷呈,发展态势令人鼓舞。2006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含农业服务业)增加值预计达到97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90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
  一、种植业生产取得较好收成

  一是粮食产量达到1725万吨,已连续三年获较好收成,为历史上第三个高产年。二是支农政策连续平稳,农民种粮积极性大增。2006年全省对种粮农民综合直补资金规模达11.03亿元,其中粮食直补规模6.59亿元,新增补贴规模4.44亿元。在省下达的补贴规模的基础上,有条件的市,又适当增加了补贴规模。这些政策的实施对农业生产发展特别是粮食生产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三是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进一步提高。粮食综合直补政策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粮食价格趋高走稳,更加增强了农民的种粮信心,2006年农民种植仍然偏重粮食作物。全年粮食作物面积达3249.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2.2% 。四是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我省进一步优化优质粮区域布局,促进优质粮产业向主产区集中。实施水稻“百亿工程”。通过扩大超级稻种植面积,推广旱育稀植、无纺布育苗等技术措施提高单产水平。我省优质良种和农业技术的推广,有效的提高了我省粮食生产的品质,促进了粮食单产的提高,2006年粮食综合亩产水平比上年提高2%。在半干旱地区扩大花生种植面积。在阜新、锦州、葫芦岛和朝阳市等西部半干旱地区,增加花生种植面积,积极扩大地膜花生生产规模,充分发挥地膜的抗旱、增温作用,促进作物苗期生长。优质粮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专用品种种植比例提高。在粮食生产中,玉米、水稻、大豆优质粮良种植面积增加,三项作物良种补贴面积达927.7千公顷。

  二、牧、渔业生产保持增长势头

  2006年,我省继续大力实施科技兴牧战略,畜牧业生产规模稳步扩大,各种畜牧养殖小区和龙头企业稳步发展。各级政府对畜禽养殖的补贴和扶持政策积极稳妥,优势特色养殖业取得长足发展,畜牧生产水平和畜产品质量明显提高,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的地位进一步提高。特别受畜产品市场价格下半年持续走高拉动和畜产品经济效益转好的心理预期,2006年我省牧业生产继续保持了发展势头,主要畜、禽产量全面增长。2006年全省肉类产量达372.1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其中,猪肉产量199.7万吨,增长8.1%;牛肉产量47.4万吨,增长12.1%;禽肉产量106.7万吨,增长4.5 %;羊肉产量12.4万吨,增长4.0%。全省禽蛋产量达250.3万吨,比上年增长11.7%。牛奶产量达100.9万吨,比上年增长34.7%。2006年我省畜牧业生产的主要特点:一是畜禽存栏的增长为畜牧生产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全省牛存栏348.3万头,增长1.0%;猪存栏1670.3万头,增长1.7%。二是奶畜养殖继续升温。近年来,由于知名乳品生产企业的带动,促进了农村奶畜养殖业的迅猛发展,保障了养殖户收入的稳定增长,成为部分县(区)农村养殖业的支柱产业。全年牛奶产量达100.9万吨,比上年增长34.7%。三是区域优势明显的畜牧产业带初步形成。2006年,我省继续把稳定猪、禽,发展肉、奶,扩大特种养殖作为全省畜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促进了畜产品生产向优势区集中,使畜牧业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得到优化。四是饲草业的快速发展为畜牧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近年来,我省在大力实施退耕还林(草)的同时,积极把退耕还草与畜牧养殖紧密的结合起来,大力发展饲草业,同时推行农田种草,发展饲料玉米等优势饲料作物,加快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和饲草加工,开发商品化草产业,为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奠定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今年我省各地克服海洋渔业资源衰减、淡水鱼市场低迷、渔业病害频发等诸多不利因素,突出抓早,做好备渔,全省海洋与渔业经济在大力推进结构调整、优化养殖结构、积极发展创汇农业的同时,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2006年全省水产品总产量完成438.6万吨,比上年增长3.1%。水产品总产量中,海洋捕捞完成147万吨,与上年基本持平;海水养殖完成222万吨,比上年增长4.7%;淡水产品完成69.6万吨,比上年增长13.1%。

  三、林业生产呈现多元化新格局

  2006年以来,我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步伐加快,全省已完成林改面积1144.7千公顷,占应改面积的22%。山林权属明晰后,盘活了林地资产,加速了林业产业发展。林业生产由国有制为主向多元化转变力度明显加强,广大林农造林热情空前高涨。非公有制林业发展势头较快,成为林业生产的主要角色。2006年全省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242千公顷;退耕还林面积完成53.3千公顷;全省“绿化示范村”和“绿化模范村”建设活动全面开展,共启动建设村屯2689个。

  四、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新农村建设顺利起步

  《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政策的出台,标志着我省县域经济发展步伐加快。中心镇小城镇试点建设,以及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的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无不彰显着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美好前景。我省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优质粮、畜牧、渔业、设施蔬菜、水果五大优势产业和油料、花卉、中药材、食用菌、林产品五大特色产品不断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专业化生产基地正逐步形成。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推进,一批发展潜力大、辐射面广、技术含量高、与农户联系紧密的龙头企业不断形成壮大,农业产业化经营,粮食、畜产品、林产品、水产品、水果、蔬菜和特色产品等系列农产品的精深加工能力不断提高。从区域来看,在我省南部地区,依托丰富的水产、水果资源优势,成长壮大了一批农副食品加工龙头骨干企业和有相当带动作用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如大连棒棰岛海产有限公司、大连天宝绿色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大连华农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在中部地区,依托地域优势和市场中枢位置,形成具有地域优势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像富虹集团有限公司、鞍山味邦集团有限公司也已经壮大起来,并且以食品加工为主要产业,开始涉猎更为广泛的经营领域,成为多领域发展的集团企业。围绕中心消费市场发展的沈阳隆迪食品有限公司,更发展成为以多品种深加工粮油精细产品的大型加工企业。西北地区,主要依托玉米和杂粮,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如铁岭万顺达淀粉有限公司、阜新双汇食品有限公司、美中鹅业有限公司等粮食深加工、肉禽加工企业,都为当地的农村发展农业、养殖业起到了带动性的作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农产品通过深加工,大幅度提升其附加值,提高了农业综合利用水平,带动了农户发展生产并得到更多的收益。我省以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的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310万户,农民人均从产业化链条内获得收入年均能达到1100元。目前,东北规模最大、投资21亿元的开原60万吨乙醇项目正在紧张施工,年底将投入试生产。昌图县的两个年产量各20万吨的乙醇项目和万顺达40万吨淀粉项目也都在热火朝天地建设中。以这些大型龙头企业为牵动,实现当地可加工玉米的全部转化,其中精深加工率可达30%以上,可实现产值40亿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亮丽开篇,我省农民必将切实感受到生活中令人惊喜的变化,这一愿景值得期待。

  五、农民收入较快增长

  2006年以来,为了切实把农民增收落在实处,我省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条主线,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的落实,给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2006年全省农民收入继续呈稳定增长态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90元,比上年增加400元,增长10.8%,扣除价格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收入增长的主要因素:一是工资性收入大幅度增长。一方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为农民务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各地以劳务经济为动力,加速农村劳务输出,同时各级政府加大了解决拖欠农民工资的力度,规范了农民务工各项收费和标准,使农民务工收入增加较多。据抽样调查显示,2006年我省农民工资性收入人均1500元,比上年增长23.7%。二是家庭经营收入稳定增长。2006年,我省农民家庭经营收入人均2211元,比上年增加47元,增长2.2%。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为农民增收提供了重要的保障。三是转移性和财产性收入增幅较大。2006年,我省农民转移性纯收入人均238元,比上年增加37元,增长18.4%。财产性纯收入人均142元,比上年增加29元,增长25.2%。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