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之后的又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分析当前农业农村形势,总结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研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措施,部署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
一、客观分析农业农村形势,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
2006年,是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开局之年。中央对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出台了有力措施,加强了工作指导。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部署,结合实际做了大量工作。在自然灾害频发、上年基数较高、政策效应趋稳、贸易竞争加剧的情况下,全国农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粮食产量比预料的要多,农民收入比预期的要高,实现了新农村建设的良好开局。一是粮食生产连续3年稳定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预计超过9800亿斤,单产再创历史新高。粮食总产、单产连续3年双增,为改革开放以来第二次。二是农民收入连续3年较快增长。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比上年增加300多元,实际增长6%以上。农民收入增量连续3年超过300元,为改革开放以来首次。三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要进展。农林牧渔各业全面发展,主要经济作物和畜产品、水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最高纪录。乡镇企业保持较快增长,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农产品优质率、生产集中度和产区加工度进一步提高,农村非农产业份额、劳动力非农就业份额、农民非农收入份额进一步增加。四是农村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全面取消农业税,终结了2600年农民种地缴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农村综合改革稳步推进。粮食购销体制、农村信用社、国有农场等改革取得进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了成功探索。五是农村公共事业成为统筹发展的新亮点。国家对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投入大幅增加,西部地区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扩大、补助标准提高。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六是农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取得明显成效,民主法制建设继续推进,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扶贫开发取得新进展,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较多。农民群众对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衷心拥护,心气顺、劲头足,党群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呈现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亮点,也为改革发展稳定全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近几年,农业农村形势持续向好,可以说是“三农”工作力度最大、农业农村发展最快、农民群众受益最多的时期之一。这是多种有利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多种推动力量同向合力的结果,但政策好是根本,是最重要的因素、最强劲的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与时俱进地制定了加强“三农”工作的大政方针,采取了一系列具有里程碑和划时代意义的支农惠农政策,连续出台了三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中央1号文件。中央加强“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部署、新举措,可以初步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明确提出新时期指导“三农”工作的战略思想。中央在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我国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任务。这些战略思想,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是对科学发展观本质要求认识的深化,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新阶段“三农”工作重要地位认识的深化,既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又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二是初步形成新时期支农惠农的政策体系。在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性的基础上,适应新时期农业农村发展的新要求,国家出台了以“四取消”(取消农业税、屠宰税、牧业税、农业特产税)和“四补贴”(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补贴)为主要内容的直接惠农政策,制定了对粮食主产县和财政困难县乡实行奖励补助的激励政策,实施了对重点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的调控政策,强化了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政策,建立了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促进政策等。这些政策含金量高、推动力大、操作性强、受益面广,显示了强大威力,深受农民群众欢迎,要在实践中不断充实、完善和强化,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涵盖“三农”各个方面的政策体系。
三是开始建立新时期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着眼现代化建设全局、立足加快农业农村发展要求,积极探索“三农”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逐步建立购销市场化和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形成农民就地拓展与外出转移相结合的就业创业机制,完善村民自治和乡镇政务公开的乡村治理机制,强化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监督管理机制等。这些机制的逐步建立,为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要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大胆改革创新,不断丰富完善支农惠农的有效机制。
四是着手构筑新时期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框架。根据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以加大农村财政投入为标志开始向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推进,以取消“农业四税”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税赋体制过渡,以实施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同等的义务教育制度转变,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平等的医疗服务制度方向迈进,以探索建立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制度方向努力,以全面保护农民工权益为标志开始向基本实现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方向发展。这些制度的着手建设,标志着我们在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方面迈出了坚实步伐,要继续加大推进力度,为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当前农业农村确实出现了多年企盼、十分难得的好局面,但也面临着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总体上看,农业基础不牢、后劲不足的基本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设施装备落后、主要靠天吃饭的基本格局并没有改变,农民就业门路不多、增收困难的基本局面并没有改变,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失衡、差距拉大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改变,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阶段,解决好“三农”问题仍然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同时还要看到,在粮食连续3年增产的起点上,继续保持粮食稳定发展的难度明显增加;在农民收入连续3年较快增长的基础上,继续实现农民持续增收的难度明显增加;在农业农村连年呈现好局面的背景下,继续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势头的难度明显增加。特别需要警惕的是,在农业农村形势好的时候,往往容易滋长盲目乐观的情绪,容易产生忽视农业的倾向,容易出现放松“三农”工作的问题,从而导致农业发展出现波折。农业一旦出问题,几年都缓不过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就要受到严重影响。因此,越是在农业农村形势好的时候,越要保持清醒头脑,越要增强忧患意识和危机感。坚持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丝毫不能动摇,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丝毫不能放松,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丝毫不能减弱,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丝毫不能松懈。
2007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2007年农业农村工作,对于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意义十分重大。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强化农村公共服务,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的进展,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的好形势。
二、全面把握农业农村深刻变化,坚持以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科学指导“三农”工作
当前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推进的发展阶段,处在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历史时期。在中央加强“三农”工作新举措的推动、经济社会宏观环境新变化的带动和长期积蓄的内在力量的驱动下,农业农村正发生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呈现明显而积极的趋势,经历广泛而持久的变革。我们应当客观认识农业农村的新情况,科学把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与时俱进做好“三农”工作,因势利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顺势而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农业多种功能开始凸显。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农业的功能不断拓展、效用不断延伸、内涵不断丰富,显示出崭新的面貌、巨大的潜力、广阔的前景。农业功能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强化”、“三个彰显”。“三个强化”:一是食物保障功能强化。我国人口众多,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农业最重要、最基本的任务。随着人口增加和生活改善,对食物数量的需求持续增长,对品种的要求不断增多,对质量的追求日益提高,农业承担的食品供给、健康营养和安全保障任务越来越重。二是原料供给功能强化。农业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原料来源。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环保意识的增强,对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制成品的需求呈快速增长趋势。随着生物质产业特别是生物质能源等新兴产业的兴起,农产品的原料用途不断拓展。随着科技的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不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