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饲料工作会议召开
2006年7月26-27农业部在山东济南召开了全国饲料工作会议。会议提出了行业 “大原料、大安全、大企业、大市场”的发展战略,实施“大原料”战略,就是必须从我国的资源条件出发,扩大饲料原料来源;实施“大安全”战略,就是抓紧饲料法立法工作,完善饲料安全监管配套法规;实施“大企业”战略就是重点扶持一批有发展潜力的大饲料企业,发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经济联合体,提高产业集中度;实施“大市场”战略,就是研究制定完善饲料粮流通政策,鼓励饲料加工企业同农户建立稳定的供销关系。
2.饲料原料市场频繁变脸
2006年的高价鱼粉大出饲料企业意外。年初还在6200元/t左右,6月份就到了10000元/t,到了7月下旬至8月初,又一下跌去2000元/t,之后止跌企稳,在8000-8500元/t之间振荡。而9月份玉米突然紧俏,饲料厂家纷纷抢购,玉米价格一路走高;维生素、氨基酸等原料在2006年下半年也相继涨价,这让饲料企业和养殖企业难以承受,苦不堪言。
3.低迷行情、疫病打压行业上升势头
饲料企业自2004年下半年到2005年上半年可以说发展很快,无论在饲料产量上还是企业规模建设、改造方面都上了一个大台阶,企业在利润积累的基础上开始大举扩张。然而好景不长,2005年下半年到2006年第二季度,养猪业、养禽业两大畜牧主导行业同时陷入低谷,养殖热情急剧下降,而且伴随猪高热病的从南到北的流行,更是为行业雪上加霜,这导致养殖数量的大幅降低,也让很多饲料企业准备大干一番的愿望落空,前期的资本投入无法收回,只能惨淡经营。
4.反刍、特种动物饲料发展迅速
2006年猪鸡行情不好时,很多企业尝到了搞反刍动物料、特养动物饲料的甜头,大中小企业开始进军反刍动物饲料、特养动物饲料市场。在猪鸡不好的情况下,这样的情形出现理所当然,也是好事情,除了竞争之外,可能对于反刍动物、特养动物的规模养殖发展具有促动作用,并对市场的培育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还是要提醒大家,既然很多企业都看到了这块高利润蛋糕,都在上,也会导致行业的混乱现象出现,因此品牌的树立尤为重要。
5.外企大举进入,国内大集团圈地买马
在2006年,整个行业处于低迷,但是这仍没有能挡住行业的并购、整合潮流,中小企业的举步维艰也许对于国内外那些大的集团来说正是扩张的好机会。2006年外资收购增速并深入到行业产业链,2006年4月12日荷兰泰高全资收购北京德佳;之后我国沿海的大部分大豆压榨企业被收购;还有就是高盛并购河南双汇,太子奶全球引资6亿再造蒙牛神话,荷兰德赫斯集团与辽宁禾丰合资,认购其1.425亿元新股份,等等。在外资大举进入的同时,2006年山东六和集团和陕西石羊集团携手,开始打造西北第一饲料品牌;山东亚太中慧集团在2006年“疯狂”联合扩张,成为山东另一个饲料企业龙头。
6.饲料企业产品入围中国名牌
2006年9月6日,在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主办、中国名牌战略推进委员会承办的“国务院《质量振兴纲要》实施10周年暨中国名牌产品、质量兴市先进表彰大会”上,中国饲料行业产品首次列入名牌评价目录,并有15家饲料企业的16个产品荣获2006年中国名牌产品,这是饲料行业可喜可贺的一件大事,标志着我国饲料行业发展跨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7.苏丹红事件使公众更加关注饲料安全
曾有业内人士说“饲料行业如果除去瘦肉精事件,行业就没有什么大新闻了。”可是2006年末的苏丹红事件着实为行业增加了“热点”,并致使很多生产色素的饲料添加剂企业遭受重大损失。因此可以说,随着消费终端市场的“觉悟”的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的设置以及饲料安全检测能力的提高,饲料的安全问题将会越来越被关注。
8.《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颁布,行业门槛提高
2006年11月24日,农业部公布了《饲料生产企业审查办法》,这是年底饲料业的一件大事。《办法》的出台是“为了加强饲料生产企业管理,保障饲料产品质量安全,促进饲料工业和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但对企业而言,会把这看做行业的准入门槛,因为它对进入行业的条件、标准等都作了具体要求。这样以来那些没有条件或条件不足以保障饲料产品质量安全的散兵游勇就被挡在大门之外,行业的整体素质也会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