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乳业印象

  
产量:
  跃升世界第三大牛奶生产国
  据波恩市场和价格信息中心(ZMP)报道,2006年中国牛奶产量将超过俄罗斯、巴基斯坦和德国,从上一年的世界排名第六一举跃升为第三。报道指出,从2000年以来中国的牛奶产量一直保持年均23%的高增速,2005年牛奶产量为2864.8万吨,而2006年有望突破3000万吨。专家还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产奶量将达到4000万吨。但中国目前依然面临着牛奶生产和销售地区分布不均的问题,东部发达城市的人均牛奶消耗量远高于西部农村地区。

目标:
  “每个中国人每天一斤奶”
  2006年,最让乳业界振奋的事莫过于温总理在重庆视察时的题词:“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总理的梦想,鼓舞了我国奶业发展的热情。政府采取多项措施推动国内奶业加速发展,并不断扩大乳品消费群体,奶业发展目标瞄准“每个中国人每天一斤奶”。
  为了倡导国民多喝牛奶,培养和扩大奶类消费群体,中国政府已制定《中国奶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和二0二0年远景目标规划》,将从奶牛品种改良、饲养方式改善,发展大型奶业企业,提高奶产品质量以及加强奶牛养殖环境保护等方面推进中国奶业的发展。

补贴:
  1亿元资金支持发展奶牛养殖业
  2006年中央财政扩大了资金补贴规模,安排1亿元资金在22个省(区、市)的178个县(区、团场)实施奶牛良种补贴,计划改良347万头奶牛。补贴的对象是奶牛养殖者,包括散养户、养殖小区以及农户兴办的养殖场。补贴品种以荷斯坦牛为主,兼顾部分省区市的奶水牛、褐牛、牦牛等地方优质品种。
  2006年,山东省首次列入中央财政补贴范围,中央财政拨款720万元支持山东开展奶牛良种补贴,省财政安排补贴资金1000万元,两项共计1720万元,国家和省财政资金捆绑使用,除青岛外,共安排补贴县(市)区55个,惠及农户达29250个。

新鲜:
  成为乳业发展的拐点
  2006年1月,在光明成立50周年的大会上,光明乳业总裁王佳芬表示:“我们要重新想象市场环境,重新想象我们的行业,重新想象我们的企业,最关键的是,要重新想象我们的消费者,使光明成为中国新鲜乳制品的领导者。”
  王佳芬所提到的新鲜乳制品,主要是指以鲜奶和酸奶为代表的低温液态奶产品。
  在经历了7年常温奶超高速发展后,国内企业逐渐认识到,随着国人消费水平的逐渐提高,低温奶必将成为中国奶业的发展方向,市场将不会再出现常温奶一枝独秀的情况。
  生产低温奶制品对于奶源基地的要求非常高,奶源在2006年又成为各大乳品企业关注的重点,蒙牛发力西北,伊利织网济南,光明布点华东,鲜奶收购价格也是一路走高,让奶农的心情多云转晴。

创新:
  让乳业后来居上
  2006年,在第27届IDF世界乳业大会上,蒙牛乳业所研发的特仑苏牛奶继获得首届亚洲品牌500强评选“亚洲创新品牌奖”之后,又一举摘得IDF(国际乳品联合会)创新大奖这一全球乳业最高荣誉,成为中国“三农”产业首次获得全球最高级别的创新大奖。
  光明也不甘示弱,光明乳业总裁王佳芬表示,依托强大的创新研发能力,光明乳业已经申请七项国内国际的益生菌专利,有六个产品得到国家健字号认证,产品科技创新年贡献率60%以上。
  传统产业取得的创新成就说明,没有真正的夕阳产业。只要产品能够更新,市场就不会出现落日。要善用传统产业的优势,它们其实是创新最好的产业。蒙牛乳业从众多世界领先乳品企业中脱颖而出,获得被誉为“乳业奥斯卡”的IDF全球创新大奖,标志着我国的三农产业,已经向国际创新竞争的最高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正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生力军。

争论:
  还在继续
  2006年11月1日本是“鲜”字从液态奶包装上消失的大限,但国家标准委员会再次发布《关于公布部分企业库存食品标签延期使用的通知》,将“禁鲜令”推迟到2007年1月1日执行。
  这已经是禁鲜令的第三次延期。而三次的理由都一样:部分企业食品标签仍有较大库存量。
  业内人士呼吁,希望国家尽快给“禁鲜令”一个了断。一个标准的执行反反复复,除了让企业无所适从外,更让消费者感到莫名其妙。

高端乳品:
  乳业市场细分的开始
  源自100%纯种北美血统奶牛的“优倍”,比国家标准高出18.6%蛋白质含量的“金典”,以及充满草原气息的“特伦苏”……
  2006年,国内的三家乳业巨头光明、伊利和蒙牛不约而同地以新面市的高端鲜奶作为主打产品进行推广。业内人士认为,随着这些“贵族”牛奶的问世,意味着三大乳业巨头开始尝试走向市场细分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需求的新路。
  乳业专家指出,国外市场的考察表明,日本和欧洲的乳业充分竞争后的最明显特点就是整个行业高度细分化和功能化。随着中国消费者逐渐成熟,广告多、价格低已不是衡量品牌的惟一标准,消费者会寻找最适合自己的产品。从只关注竞争对手转向关注消费者,这正是企业自身成熟和行业整体水平上升的重要标志。

外资乳业:
  进一步渗透中国市场
  2006年12月12日,持有三鹿集团43%股份的新西兰恒天然乳业集团(Fonterra)宣布将在中国建设奶牛场,以协助三鹿在中国的发展,预计该奶牛场将饲养3000头奶牛,并于2007年10月开始生产。
  2006年12月18日,全球最大的酸奶制品集团法国达能与中国乳业的领导者蒙牛乳业集团宣布正式合作,双方将共同组建合资公司,致力于酸奶产品的生产与研发。
  业内专家就此分析指出,我国乳业正处于快速增长期,这块大蛋糕肯定让外资乳业巨头动心。加上现在国际资本流动加强,中国乳品业必然会成为世界乳业资本竞争的焦点。而且到时候谁的资本实力雄厚,谁就能翻云覆雨。这次恒天然在华建立牧场的举动意味着外资乳业已经从过去单纯在产品和市场上的竞争,开始往奶源等生产上游环节追溯,也表明了外资乳业对中国市场的进一步渗透。

乳品进口:
  依然保持增长态势
  据海关统计,截止到2006年第三季度乳品进口金额为42298.11万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27.55%,进口数量266768.51吨,同比增长12.90%,奶粉进口增长速度更是保持持续增长态势。2005年我国进口奶粉1.6万吨,2006年上半年进口量已达1.4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9.8%,主要从新加坡、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进口。
  进口奶粉除了部分直接在国内市场销售外,还有不少被还原成液态奶销售,其进口加速增长,反映出目前我国奶业发展中存在的国家标准滞后、优质奶源不足以及对奶制品生产销售管理仍有待加强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专家建议,有关部门应加大检验监督力度,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规定,及时查处不按规定标识“复原乳”的行为,使奶农和消费者的利益得到保障,营造促使我国奶业健康发展的公平市场环境。新的国家《生鲜牛乳收购标准》要尽快出台,提高生鲜牛奶的微生物指标要求和严格控制抗生素残留,消除奶制品的安全隐患。有关专业协会应引导奶制品生产企业加强对奶牛养殖户的指导,使奶牛养殖与奶制品生产销售紧密结合,培育、扩大优质奶源,进一步增强国内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制品的信心。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