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王震对奶业地位和作用有深刻理解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直到三年困难时期,我国牛奶,特别是大中城市的牛奶供应十分紧张。小孩、老人、高级知识分子都要凭票限量供应。市民们经常向毛主席和周总理反映牛奶供不应求的情况。毛主席和周总理将数十封反映牛奶供应紧张的人民来信,批转给时任农垦部长的王震将军,并嘱咐王震同志要抓好牛奶生产,增加奶品供应,解决百姓特别是孩子的吃奶问题。王震将军接到批示后,首先是大力宣传,几乎是逢人便讲毛主席说:“要使我国人民健康,娃娃们长高一寸,只吃大米和苞谷是不行的,就要多喝牛奶,我国要大力发展奶牛。”而且还到处宣传,我受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委托来抓奶牛生产,牛奶供应紧张,我非常着急,内心十分不安,希望大家都能积极主动地支持养牛业的发展。
一九七三年,王震同志准备为周总理写份准确反映奶牛生产状况的报告,找来了北京市的赵海泉、张邦辉、姜华等几位专家座谈,王震说:“毛主席叫我抓奶牛,我要写个报告给总理,请你们来充实一些内容”。谈话中,王震从奶牛养殖技术谈到牛奶营养,以及对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性,滔滔不绝。由此可以看出王老对奶牛业的高度关注以及对奶业发展重要地位和作用的深刻理解。
在一九七三年十二月,北方奶牛育种协作组在天津召开座谈会,王震同志在会上强调:“我们的娃娃要都比我们这一代长得高,因为是喝牛奶的关系。日本人现在的一代人身体增高,因为他们喝牛奶多。”他还强调指出:“养牛多了,粮食秸秆可以通过牛腹还田,这是农牧有机结合吗!”他还再三叮嘱:“大家共同努力,把奶牛业抓好,我就是通过你们去抓好奶牛。”王震同志这些语重心长的讲话,给在场的同志们以极大的鼓舞,增强了大家发展奶牛业的信心。
一九七七年十月,王震给江西省委副书记黄知真同志的亲笔信中明确指出:“必须加速乳肉牛的发展,以适应农业机械化后耕牛用途之变,而牛乳制品加工极为重要,是婴儿及特军兵种、重工业工人极需的。”
一九八二年,中国奶业协会的前身,中国奶牛协会成立时,王震将军不顾年逾古稀的高龄,亲自出马担任第一届名誉理事长。这个实际举动,足以证明奶业在王老心目中的极端重要性,甚至是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九八三年,王震同志在给时任农业部长何康同志的信中再三强调:“发展奶牛……是为中国人民膳食结构的改变”。
一九八五年,时任中顾委副主任的王震同志到北京郊区的北郊和永乐店农场视察,反复强调:“周总理生前嘱咐,要把奶牛搞好,你们一定要把这个落实,为子孙后代造福。”同年,王震在给当时农业部副部长刘江同志的信中指出:“改良土壤,养牛是一个好方法。”
一九九零年八月份,时任国家副主席的王震将军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到黑龙江垦区看望老铁兵、转业官兵和北大荒人。正值黑龙江垦区为国家提供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建设项目在国家原则立项,为进一步统一垦区思想,动员全部力量,我恳请王震副主席题写“为建设一百亿斤商品粮基地而奋斗”,王老接过我写的代拟稿后,不时摇头,反复斟酌,不肯动笔,大约有20分钟左右,突然说:“成果同志拿钢笔来”,我把钢笔递给他老人家,他认真地在草拟稿上修改,最终是在商品粮后加上了肉、奶、糖等多种商品的字样,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王老迟迟不动笔就是因我的代拟稿内容存在粮食单一的思想,他老人家加上肉、奶、糖等多种商品这几个字,既体现王老长期倡导的农垦综合经营的思想,同时也说明奶业在他脑海中的位置是根深蒂固的。使我和在场的同志们对王老更加钦佩。
二、依靠科学,大力支持奶牛育种
一九七二年,文化大革命尚未结束,农林部科教组王伟琪同志根据我国奶牛生产的实际,建议并组建了奶牛育种协作组,以便改变我国奶牛品种差,产奶量低,干物质含量少的落后局面。因为品种对奶牛生产全部因素的贡献份额达40%。王震同志得知这一情况后,顶着“以生产压革命”、“唯生产力论”、“支持反动学术权威”等种种帽子,承受巨大的政治压力,积极支持协作组的成立和工作的开展。当年十月在北京召开奶牛育种和推广冷冻精液技术座谈会,成立奶牛育种协作组会议时,他因事不能到会,但委派秘书伍绍祖同志亲自参加会议,既是为了了解会议情况,更是体现重视与支持。一九七三年,育种协作组第二次会议在天津召开,王老亲自出席会议,并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抓好奶牛生产,增加牛奶产量,关系到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身体素质。”
一九七五年,协作组在西安召开第三次会议,王震虽未亲自出席,但让秘书打电话给会议,表示支持并致祝贺。一九七七年育种协作组第四次会议在黑龙江省安达市召开,王老又亲自发去贺电,以示支持。中国奶牛育种协作组就是这样在王震将军的亲切关怀和支持下,在文化大革命中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展工作的。虽然工作环境不好,但由于有王震同志的关心和支持,经过协作组人员的团结协作、共同努力,终于在1985年育成中国黑白花(现名中国荷斯坦)奶牛新品种,并先后获得农业部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品种的育成,对我国奶牛生产的发展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九七三年的一个星期天,王震同志去北京市种公牛站,当从技术人员口中得知他们采用冷冻精液配种技术后,十分感兴趣,不仅深入了解这项技术的工艺和原理,同时指示在场同志,要抓好这项技术的推广工作,使全国奶牛育种工作上一个新台阶。
为加快奶牛发展,提高育种质量,王震指示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王宪同志,可以从日本引进部分奶牛,并亲自出面和日本友人联系,在王老的直接关怀下,一九八四年从日本引进200多头奶牛,放在北京郊区的永乐店牛场饲养,王老不顾身体有病,亲自去农场视察这批牛的饲养情况,并嘱咐农场一定要把这批牛养好。后来,北京市农场局又按王老要求,多次从芬兰、丹麦、荷兰、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引进一批优质奶牛、冻精和胚胎,对提高我国奶牛的育种水平起到了重大推动作用。
三、抓奶源基地建设,培养龙头企业
王震将军深知,没有巩固的奶源基地,就不会有稳定的乳制品市场供应。所以王老首先从抓奶源基地建设入手,为奶业稳定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他老人家最先起步就是抓北京市农场局的郊区农场,自五十年代后期,就多次深入到京郊奶牛场和干部职工座谈,了解奶牛生产情况和存在的实际困难。一九六二年,王震同志了解到奶牛场职工口粮偏低,饲料供应不足的实际情况后,一方面嘱咐北京市政府要给予支持,一方面及时向国务院反映情况。随后,国务院副总理谭震林同志就要求财政拨款3000万元,支持北京市奶牛的发展。同时,时任北京市副市长的万里同志亲自主持大会,向北京市农场局奶牛饲养场的职工、干部进行慰问,把奶牛场职工口粮标准由每人每月38斤提高到46斤,并解决了饲料供应(以奶换料)和饲料地等问题。这些实际问题的解决,大大鼓舞了广大干部职工,调动了各场发展奶牛的积极性,先后又建起了40多个规模奶牛场。一九六三年至一九六七年间,每年递增牛奶500多万公斤,有效缓解了北京市场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