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连山县小三江镇政府采取政府担保并贴息的方法,使该镇东山羊养殖从无到有并迅速形成规模。2005年始,随着政府的淡出,东山羊养殖业随之萎缩,已有的养殖户也后继乏力,原因何在?
政府贴息发动村民
30岁出头的壮族小伙子韦宗彪是个幸运儿。3年前,他揣着在广州当司机多年的8万元积蓄,回到家乡连山县小三江镇省洞村创业,他上的项目是养羊和养鱼,由于缺乏技术和管理不善,一年后亏损清光。苦闷徬徨中的他正欲打回原形,再到珠三角打工,这时喜从天降,他意外得到一笔由镇政府贴息的1万元贷款,从此峰回路转,两年后的今天,韦宗彪成为富甲一方的“大羊倌”。
“我现在已经拥有200头种羊,去年和今年(2006年),养羊和养鱼的收入有20万元。”上月29日下午,韦宗彪在牧羊基地见到笔者时,喜不自胜地说。
让韦宗彪绝处逢生的那笔贷款,源自小三江镇政府的“千干扶千户”计划。
小三江山地资源丰富,山坡多,植被好。2003年,镇政府通过调研,认为因地制宜,建立东山羊养殖基地是一条让农民脱贫致富的好路子,于是发动农民养羊。然而,像小三江这样的少数民族山区镇,抬眼所见惟有山与水,贫困的农民苦于无启动资金,这项富民方案举步维艰。
为帮助农民早日走上致富路,镇政府大胆提出,以镇干部为农民贷款作担保的方法,解决农户养殖东山羊的资金问题。2004年,镇党委、镇政府作出了《关于镇干部“千干扶千户”担保贷款资金,帮扶东山羊养殖专业户的决定》,规定镇干部可自由选择农户,为其向信用社贷款作担保,两年内由政府贴息。镇党委、政府班子成员担保金额不少于5000元,在编干部担保额不少于3000元。镇干部还必须协助农户做好选址、购种苗等工作。这些都列入干部年终考核内容。
镇党委委员韦安俊解释这项制度设计时说,农户如以10只种羊为起点,加上羊舍投入,约需5000-6000元,农户要自筹2000元才能得到贷款,两年内只需还本金,两年后如本金不能归还,则以年息6.3厘计。“这样子,干部和农民都有责任将羊养好。”
在“千干扶千户”政策导引下,小三江镇养羊农户一度发展到120户。
政府难以承担风险
2005年,政府中止了贷款担保计划,随即产业蒌缩,现全镇养羊农户不足20户。
小三江镇出产的东山羊历年来供不应求,价格稳中有升。农民养一只羔羊8个月达到50斤重即可出售,收购价每斤7元。而采用现时的放养方式,成本几乎为零;如改用半圈养方式,成本虽略有增加,但羊的生长速度快,出栏期可大大缩短。
但该产业还是不可遏制地萎缩,许多养羊的农户半途而废。为此,笔者走访了多位村民和干部。据了解,大多数农户放弃养殖东山羊的原因在于,农户首次养殖,缺乏技术与经验,风险难以化解。
韦宗彪总结自己的经验说,他头一次养殖,对一只种羊是好是坏都分不清,亏了8万元,等于花钱交了学费。大多数第一次养殖东山羊的农户都面临这种情况,且大部分都没钱交“学费”。有个干部说:“我有本职工作,更不懂养羊技术,看到自己帮扶的对象两年内还本无望,惟有动员他卖掉种羊还本。否则第3年开始连本带息,谁来还?政府也没那么多钱赔啊。”
在这种情况下,“千干扶千户”计划的实际受益者,是少数一次养殖成功的幸运儿,或自有资金比较充足的农户,全镇现不足20家。
此外,镇政府中止发展东山羊养殖计划,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现时的放养方式如不加以节制,“会给当地生态带来影响”。
最终,“千干扶千户”计划以流产告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