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宁县发展早胜牛产业探析

  
  一头头健硕的肥牛相继出栏,走向大江南北;一笔笔农产品交易红红火火,客商络绎不绝;一个个农业龙头企业加足马力运转,订单接二连三......

  看到这些,宁县人觉得宁县真的变新了,变"牛"了。毕竟,地处老区的宁县是个国扶县,又是个传统农业区。   

  近年来,宁县牵着"早胜牛"的"牛鼻子",念"牛"经,发"牛"财,大力发展肉牛产业。这不但成为富民富县最为活跃的一个亮点,还引发了农业产业革命,带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政府慧眼识"牛",带动千家万户发展牛产业   

  宁县养牛历史悠久,地产特色品种"早胜牛"更是闻名遐迩。但长期以来,由于只是一家一户散养,没有形成规模,"小生产"无法应对大市场。面对养殖业效益越来越高,市场需求越来越大的趋势,宁县根据川、塬、山区的不同地理条件,在弘扬传统的养牛经验上做文章,在改良品种上下功夫,一边继续分户散养,一边推广暖棚舍饲、规模育肥,用现代集约型方式取代传统粗放的经营方式。还通过统一畜种、统一供料、统一管理等,建起了春荣九龙川、早胜樊村、太昌等3家人畜分离的养殖小区,实现工厂化养殖,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养殖业发展。

  与此同时,早胜牛产业纳入了全县的目标管理体系,县乡村各级领导当起了"牛司令",层层签订责任状。县级干部包乡联企业,乡镇干部包村联场户。"包"不要求大包大揽,不允许强行干预,但意味着跟踪服务,包立项,包筹资,包建设,包见效。2003年开始,每年县上还要拿出10万元,奖励养牛养得最"牛"的乡镇。

  到今年年底,宁县牛饲养量累计达到15.16万头,存栏11.54万多头;8233座标准化暖棚建起来了,3207户规模养殖户散落乡间,54个规模养牛场、61家重点养牛村应运而生。并且,全县建成优质饲草基地20.82万亩,为舍饲养牛奠定了基础。全县牧业收入已占到农业收入的25%,养牛户有8700多户,占总农户的82.8%。宁县正朝着"乡乡设牛市、村村办牛场、户户建牛舍"的养殖目标迈进。

  徐家村山地多、耕地少,前几年是有名的烂杆村。这几年,县上投资1000多万元帮助他们规模养牛,养牛收入占到了家庭收入的六七成,很多农民仅靠养牛一项收入就盖起了新房,家家户户都买了"三马子",村小学还建起了一栋700多平方米的二层白色教学楼。

  提高科技含量,助推产业插上腾飞翅膀   

  宁县决策层清醒地认识到,畜产品进入市场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养殖科技含量,瞄准市场质量标准,打造绿色品牌,用科技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提升养殖业的发展层次成为了重头戏。他们实行规范化养殖、程序化管理,引进安格斯、利木辛等良种牛,并建起了良种繁育中心,对早胜牛优良品种进行改良,使一批当今世界上最优良的肉牛品种在宁县落户。同时,用青贮氨化、配合饲料,按照标准推行分阶段饲养,进行程序化免疫,使农户养殖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为了加快早胜牛品种的改良步伐,县上投资6500万元完成了绿鑫草畜产业公司年产5万吨苜蓿草等10户企业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任务,同时还投资100多万元,在每一个示范重点养牛村,建一个早胜牛冻精配种改良点,目前已建成了16个冻配点,累计冻配改良基础母牛2万多头,真补了全市空白。现在,在技术人员的精心呵护下,早胜牛可实现三代提纯。同时,县上组织大批技术人员,把科技繁育改良知识送到规模牛场、养牛重点村和规模养殖户中。从饲草料到养殖大环境,从疫病防治到喂养方法,每一家农户都要严格执行绿色标准。今年,就科学养牛技术,培训农民达6000多人次。

  搭乘着品种引进的翅膀和饲养科学水平的提高,宁县肉牛产业逐步升级,已形成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和品牌效应。早胜牛不但在国内市场上畅销,在香港市场也备受青睐。2003年,和盛兴旺牧业公司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取得活牛出口港澳配额注册权,注册了“东紫牌”早胜牛商标。至目前,实现活牛供港19批436头。

  兴办龙头企业,点燃农业产业燎原之火   

  宁县决策层认识到,要实现农民"持续"增收,靠牛本身还远远不够,必须用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大力发展龙头企业,构筑产业化链条,才能促进农业现代化。

  思路决定出路。以前,宁县一家龙头企业都没有。2003年下半年,借着早胜牛的"牛气",第一家龙头企业--兴旺牧业公司开张了。紧接着,昌达牧业、绿鑫草业、宏牧公司、恒达牧业等10家龙头企业相继涌现。去年,县上还将为些企业组建成一个名为鑫旺牧业集团化公司,在鑫旺牧业集团的统领下,这10多家企业相继发展壮大。如今,一个械繁育改良、快速育肥、加工销售网络业已形成。至目前,旺市肉牛食品公司年屠宰加工肉牛3万头,供应的肉牛品种已有46种,产品远销北京、西安等城市。肉牛屠宰分割生产线上马了,产业链条延伸了,牛产业正在走向加工精细化和高附加值化。

  县上还建成了10个活畜中心交易市场,一个个"牛经纪",一批批民间运销活跃其中,并在北京、西安、兰州、银川建立了15个营销窗口,逐步打开了外销渠道。目前,宁县全年运销活牛2万多头,牛肉900多吨。

  资金曾绊住了肉牛产业前进的步伐。怎么办?宁县的办法就是8个字——寻找外援,借助外力。这几年,宁县坚持谁有能力谁牵头,谁是龙头扶持谁的原则,通过优惠政策引导、项目资金倾斜、银行贷款扶持、民间融资引资等办法,多层次、多渠道筹集产业开发资金,集中力量培育龙头企业。世行贷款肉牛产业化项目等14个项目,带来了3600万元资金。好为尔、聪辉公司等与县上签订的合作协议,签约资金达3.5亿元。同时,近3年来,该县金融部门平均每年投放于牛产业的资金都在2000万元以上,有力地支持了肉牛产业的发展。

  一石激起千层浪。龙头企业的蓬勃兴起,也带动了基地发展。兴旺牧业公司利用自身资金优势,与基地农户采取"投牛还贷、投母还犊"的方式,发展规模养殖,按照合同,农户从公司购买的母牛所产犊牛,由公司收购。这样,龙头企业就架起了农民走向市场的桥梁,通向有效增收的坦途。

  跳出农业抓农业,牛产业的发展给宁县地方经济开启了一片新天空。它通过走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工业化之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农业经营体制,为结构调整提升了新天地,使传统农业向规模化、产业化、高效化转移,悄然融入了市场化的进程。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