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雅安市雨城区草坝镇,一组数据透露出不同寻常的含义:2005年,该镇水禽产业产值2.2亿元,利润3711.5万元,仅此一项,农民人均年收入2416元。今年,预计全镇的水禽产业产值、利润、农民人均年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25%、20%和21%。
经过20多年的打拼,草坝镇养鸭业带动了种鸭孵化、分户饲养、禽病防治、饲料加工销售、宰杀分割、卤制品加工、羽绒加工、布匹辅料销售、羽绒制品加工9个产业的发展,全镇水禽产业链形成。
从散打到互动
12月中旬,笔者在草坝镇采访,从镇干部到村民,说得最多的是如何做大做强水禽经济产业链。
其实,草坝镇的水禽产业发展到今天的规模,说偶然也不偶然。该镇水禽协会副理事长兰新强说起水禽产业发展格外兴奋。上世纪80年代初,兰新强投入资金,引进设备,一改原始的种鸭“谷孵”法,采用“电、火、风、气”相结合的电孵法,不仅产量逐年上升,而且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瞄准小鸭商机的兰家兄弟、吕家兄弟、胡家兄弟与后起之秀的谢家兄妹随之迈上了水禽养殖、宰杀分割、加工营销的求财之路。
养鸭子,挣大钱,这块“香饽饽”不仅“香”得这些领军人物远近闻名,而且像磁铁一样吸引成百上千的农民加入养鸭行业。
从联动到双赢
上世纪90年代初,好消息从省上传来,草坝镇成为全省第二轮、第三轮技术综合开发试点镇。决不能守着水域优势,丧失发展水禽产业的“金饭碗”,决不能砸坏技术综合开发试点镇这块“金牌子”。区委、区政府和镇党委、政府毫不迟疑地破题得结论:引导农民由单一养鸭模式发展为一条龙养鸭,做大养鸭文章。
“两个决不能”促进的效果是,发挥养鸭“散打冠军”的致富效应,组建水禽产业协会,发动群众走养鸭规模化之路;规划着墨于建设科技示范村、示范社、示范基地、示范园、示范户“五个示范”的水禽产业发展联动结构。
政府搭台,信用联社帮忙助阵,每年向养鸭、发展水禽产业的农户贷款4500万元,让全镇17个村、107个组、3100户农户与占全镇劳动力30%的从业人员,在水禽产业发展的市场中各施本领。
在水禽产业进军的“成绩单”上清楚记载,27户种鸭孵化大户,年产种量1970万个,孵化雏鸭1480万只;饲养种鸭9.7万只,出栏成品鸭212万只;卤制品加工连锁店分布至北京、成都等地;羽绒制品与羽绒被服生产加工的专业户,遍布全国24个省、市,仅此一项,从1995年至2005年间,累计汇入草坝镇的款项总额就达8.8亿元……
从规模到产业
水禽产业从规模到产业形成,“十五”期间的发展功不可没。怎样把规模和产业相结合,实现提升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转变的第三次飞跃?笔者在与该区区委书记蒲忠的对话中得知,雨城区在发展水禽产业的路上,迈出了关键性的五步:
———以规划重点村为载体,扶持专业户,发挥大户优势,走种、养、加、销产业化发展路子,构建“公司+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和水禽产业链发展格局;
———采取项目资金资助,采用区财政补贴,加大引导水禽产业化发展力度;———为水禽制品加工提供土地、信贷、水、电等政策支持;
———引进天府水禽原种场落户草坝镇,聘请水禽科技专家,抓好技术服务,指导广大农户建设标准化鸭宅,确保无疫病发生;
———建成农村“3+1”教学、胡氏羽绒缝纫培训班、水禽产业技术培训基地和水禽专业市场,为新农村建设培育大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和勇创市场的创业者。
一个产业和九个链条引领一方百姓致富。草坝镇在“十一五”期间的规划中提出,实现天府肉鸭原种群从8000只发展到2万只,扩繁群从10万只发展到30万只,产值、利润翻两番,经济总产值突破5亿元。目前,草坝镇正抓紧拟建集种鸭、雏鸭、商品鸭、饲料、羽绒、羽绒布匹及羽绒制品销售等为一体的水禽专业综合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