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河南频道10月31日讯 河南日报报道: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大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在最近连续三年召开的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以及下发的省委、省政府关于“三农”工作的“一号文件”中,都把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到了重要位置。
在刚刚出台的《河南省2006年-2020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纲要》中,又把“发展标准化农业,完善农产品检验检测制度,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支持农产品申报国家级、省级名牌”等工作,提到了省政府工作日程上,极大地推动了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开展。
河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河南省农业厅副厅长于国干介绍,2002年,河南省启动实施了“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立一个体系(标准体系),形成一个龙头,创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思路,紧紧围绕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畜产品生产和深加工“两个基地”建设,组织制定各类农业地方标准和技术规程822项,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253个,面积达560万亩;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1206个,面积达到1876.4万亩,约占全省总耕地面积的14.8%,居全国前列;有291个无公害农产品、150个绿色食品、12个有机食品通过农业部的产品认证,13个县(市)被确定为全国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县。
目前,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标准为龙头、无公害基地为载体、生产技术为纽带的标准化推广应用体系农业标准化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农业投入品的整治力度加大,防治农产品源头污染。河南省农业部门先后深入开展了农药及农药残留、兽药及兽药残留、水产品药物残留等专项整治,严格相关药物管理与市场监督检查,建立残留检测阳性样品追溯制度,开展跟踪抽样检测,督促不合格产品企业及时进行整改。
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以来,全省共查获假劣农资9275万公斤,出动执法人员72万人次,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3亿多元,保护了农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了市场经济秩序,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从2003年起,省财政先后投入5000万元,带动1.1亿元的市、县地方财政投入扶持建设农产品质检中心。目前,河南省有8个省部级检测中心,18个省辖市农产品检测中心均已建成并投入使用,65个县(市、区)建成了农产品检测中心,180个主要农产品批发市场和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建立了检测室,初步形成了省、省辖市、县(市)和批发市场(生产基地)三级四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初步形成,为顺利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
分步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工作稳步推进。省农业厅加强与各有关部门的协调和配合,本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指导各地积极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目前,郑州在市区实行了蔬菜、猪肉和水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漯河在市区和县区实行了蔬菜市场准入制度,洛阳、许昌、安阳、焦作、濮阳、南阳、商丘、济源等市也开展了蔬菜市场准入试点。
开展农药残留检测和信息发布,确保人民群众餐桌安全。省农业厅把例行监测和信息发布工作作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工作成效日益显著,工作内容和工作范围不断拓展。2003年以来,全省18个省辖市均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工作,每年抽查品种达1400多个,向社会公布结果800多次。从今年开始,省厅对除郑州市以外的17个省辖市开展了蔬菜农药残留检测抽查工作,全省蔬菜农药超标率明显下降,检测合格率均在95%以上。
积极营造农产品质量安全氛围。为提高广大农民无公害食品安全意识,省厅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印发宣传资料、派出农业技术专家等形式,大力宣传无公害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提高科学种植、养殖能力,增强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消费者的质量安全意识,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良好氛围。2003年以来,全省通过广播电视进行讲座3000余次,通过报纸发表专题文章5000余篇,印发宣传单500余万份,出动宣传车5万车次,派出技术人员十多万人次。通过宣传培训,提高了农民群众农产品安全生产意识。
“豫”字号农产品叫响全国
河南省以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为重点,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扶持农业和农民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农业标准化生产中的带动作用。目前,全省发展各类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6560个,共带动农户838万户,占全省农村总户数的43%,平均每户年增收892元。同时,河南省积极改善鲜活农产品流通环境,扩大农产品营销范围,于去年8月在全省范围内开通了鲜活农产品运输的“绿色通道”,每年为农民减免通行费约10亿元。
省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处长刘开说,河南省连续四年积极组织参加农业部举办的“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到今年河南省共签订交易项目520个,贸易成交金额177.9亿元,均排名全国首位。通过参加农交会,提高了河南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
通过近几年的努力,河南省涌现出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安全、优质名牌农产品,如“双汇”火腿肠、“思念”、“三全”速冻食品、“金苑”面粉等。在刚刚闭幕的第四届“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农业部公布了新评定的96个中国名牌农产品,河南省有5个农产品上榜,分别是:香花牌辣椒、岭宝牌苹果、文新牌信阳毛尖、双汇牌猪肉和华英牌鸭肉。
为提高农产品国际知名度,河南省大力推进农产品出口创汇体系和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目前,河南省农产品出口基地已达220个,比上年增长21.6%,逐步形成了以鹤壁、信阳为重点的禽肉,漯河、周口、许昌为重点的肉类,郑州为中心的食品加工,驻马店、周口为重点的芝麻,三门峡为重点的果汁,郑州、开封为中心的大蒜,南阳、商丘为重点的辣椒,信阳为重点的淡水水产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加工出口区域。通过实施创汇农业项目,扶持了中牟大蒜等15个有竞争优势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起到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使河南省农产品出口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