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巴羊是日喀则地区的特色资源之一。岗巴羊生活在水、草、气候无污染的高寒区,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无膻味而久负盛名。如何把这一特色资源做大做强是日喀则地区近几年在发展特色农牧业方面所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
扩大生产形成规模岗巴县只有5个乡镇,目前岗巴羊是有品牌无数量,基本属于粗放式经营。日喀则地区在细致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开发岗巴羊产业项目,把岗巴羊的主产县岗巴县和相邻的、有共同生产生活环境的定结、萨迦、康马、亚东、白朗、江孜等县共27个乡镇列入岗巴羊产业开发项目区。通过项目实施,建设一批基础设施、推广一批实用技术、提高科学养畜水平、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农牧民树立市场意识。
列入岗巴羊产业开发项目区的7个县27个乡镇海拔4300米—4700米,地域辽阔,水草资源丰富,牲畜总量大,拥有天然草场2439.76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2342.59万亩。2005年绵羊存栏数61.07万只,适龄母羊31.58万只,比例达到51.7%。独特的水、草、气候为岗巴羊繁育提供了优越条件。此外,一系列扶持农牧特色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草场经营承包到户的实施、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为岗巴羊产业开发带来了良好的机遇。随着青藏铁路的通车和亚东乃堆拉山口边贸通道的恢复开放,加上项目区邻近亚东、樟木两个口岸,为岗巴羊的市场销售带来无限商机。动物疫病的防治、秸秆微储、短期育肥等畜牧业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和长期积累的饲养管理经验,逐步提高了科学养畜水平。
整乡推进形成产业对于岗巴羊产业项目开发,日喀则地区的初步思路是:联合开发,规模经营;围绕目标,注重增收;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重点开发,整体推进;牧繁农育,快速增收;政府服务,群众为主。强调岗巴羊产业开发必须以促进农牧区经济发展为主题;以提高畜牧业产出效益,有效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以培育产业支撑,建立农牧民增收长效机制为目的。要充分发挥岗巴羊的品牌效益,实施“数县一品”战略,以岗巴县为中心的7县27个乡联合开发,建设岗巴羊产业带,把岗巴羊培育成日喀则地区的特色农牧支柱产业。
因此,项目开发把定结县、萨迦县、康马县与岗巴县草场相连的8个乡作为重点开发整乡推进,其余项目乡每个乡建设一批重点繁育村和重点繁育户。项目区通过扩大繁育为农区提供育肥羊源,与全地区的绵羊短期育肥项目联动,充分利用已形成的农区绵羊短期育肥基地和丰富的饲草料资源,采取集中育肥的办法,缩短饲养周期,加快畜群周转,提高产出效益,实现繁育和育肥双赢。
拓宽渠道形成市场岗巴羊产业开发项目建设拟定为10年,分两期实施。第一期从2006年至2010年,主要加强草场、棚圈、防抗灾基地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调整畜种、畜群结构,引进、选育优良种羊,扩大繁育规模,建立两个原种繁育场和两个本品种选育场,使岗巴羊成活率比目前提高15%,绵羊总增率和出栏率达到35%—40%,体重比现在增加2公斤以上,存栏总量达到80万只,年出栏30万只。第二期建设从2010年至2015年,在形成规模的基础上,提高岗巴羊的个体和群体质量,引进有实力的企业共同进行岗巴羊肉类加工,进一步提高岗巴羊质量和加工增值,形成稳固的市场营销体系。
在经营管理模式上,项目区群众主要负责提供基础母羊、劳务投入、自筹资金落实和饲养管理,真正让群众成为岗巴羊产业开发的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和受益主体。前五年采取基地+协会+农户的方式,组建岗巴羊产业开发协会,初步建立起市场销售网络。后五年,通过引进加工企业后,采取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方式,逐步实现定单畜牧业和标准化饲养生产。
目前,项目区各级政府积极开展宣传组织、项目建设指导、资金筹措、技术推广、市场信息等服务工作。已下拨资金200万元用于岗巴羊繁育基地项目建设,完成了办公用房、配种工作室、饲草料库房、饲料加工厂房、羊舍、人工种草、网围栏等基础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