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库区的重庆地区山地广阔,林、草资源相对丰富,水资源充沛,自然气候条件适宜山羊的生存与发展,属于国家规划的西南地方优势山羊产业带。“十五”以来,我市抢抓退耕还林还草和新一轮扶贫开发机遇,立足库区优势资源,大力发展节粮型草食牲畜业,以十个农业产业化百万工程之一的草食牲畜百万工程为依托,选准山羊产业作为三峡库区畜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逐步改变了以往“散户饲养”、“靠天养羊”的生产方式,狠抓了山羊良种繁育体系、生产基地及养殖小区、龙头企业建设,大力普及推广了山羊高床舍饲配套技术、山羊人工授精技术和秸秆青贮、微贮等饲养技术,山羊存栏、出栏量稳定增长、山羊优势区县逐步形成,山羊标准化养殖小区示范建设已稳步推进,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逐渐发展,羊肉产量增加、质量和效益提高,山羊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养羊业逐渐成为三峡库区农村经济的增长点和亮点,为填补库区产业空虚和农民脱贫致富做出新的贡献。
1 三峡库区(重庆)山羊产业发展基本现状
1.1 库区山羊养殖基础好,发展速度快
三峡库区地域广,幅原辽阔,林草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库区内区县的地理和气候条件决定了山羊养殖具有明显的区域特征和地域优势。重庆的山羊产业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主要集中分布在渝东南的武陵山区和三峡库区,而以万州、开县、奉节、云阳、巫山等区县为主的三峡库区又是我市山羊产业生产、发展主要的优势生态经济区;三峡库区具有天然草原面积133.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61.98%),其中可利用面积118.56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62.4%),其中万亩以上成片草场l58片、22.72万公顷,理论载畜量为249.6万牛单位,1248万羊单位。据有关权威部门对库区各区(县市)统计,2005年库区的山羊存栏量为212.59万只,出栏量为232.94万只,羊肉产量达21878吨,与“九五”末期的2000年相比,存、出栏和羊肉产量分别增长了135.5 %、82.3%和95.9%,年均分别递增27.1%、16.46%和19.18%。
1.2 山羊良繁体系建设日益完善,良种率逐步提高
优良的品种是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畜牧业的基础。近年来,我市针对库区的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把以山羊良繁体系建设作为库区百万工程项目区县的重点内容来抓,大力推广南江黄羊、波尔山羊和本地良种山羊这三个品种羊。目前,在库区已建立了四个原种羊场,品种包括南江黄羊、波尔山羊和重庆黑山羊等,种羊群规模达2000只,形成年供种羊近4000只的生产能力。此外,库区的养羊主产区县(市)已建立了县级种羊场23个,每个种羊场规模在100-300只;建立了4000多户种羊制种户,种羊群规模达5000余只。这为库区的山羊产业发展奠定了种源基础。截止2005年,我市在库区内各区县推广波尔山羊、南江黄羊及优良地方品种山羊近10万只,良种覆盖率达到60%以上。
1.3 规模养殖日益形成,生产方式逐步改变
近年来,借助山羊百万工程项目在库区的实施, 建设了以年出栏1000只以上的集约化大型羊场的集中型小区、或在一定区域内由3~5个,年出栏商品肉羊200只(以上)的规模化中型羊场组成的紧密型小区、或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建设由20户年出栏商品肉羊50只以上的养殖大户组成的松散型小区等三种模式的山羊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实施统一圈舍、统一品种、统一饲养、统一生产、统一规范管理和统一防疫的“六统一”管理制度,大力推广山羊高床舍饲配套技术及秸秆饲料制作技术。通过养殖小区的示范建设和带动作用,库区山羊养殖规模和养殖模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建成千只以上规模的山羊标准化生态养殖小区20余个,主要分布在万州、云阳、奉节、巫山、巫溪等区县,全年存出栏山羊50只以上的规模养殖户达6383户,规模户出栏山羊量占全市山羊规模户出栏总数的13.7%。
1.4 山羊龙头企业后劲足,发展迅速
在供种型龙头企业方面,根据山羊发展的需要,我市积极支持库区的山羊供种型龙头企业发展。先后建成重庆市波尔山羊原种场、重庆市渝欣牧业开发有限公司、重庆市良种羊繁育中心、开县山川良种山羊繁殖公司等,这些羊种场的建设与投产,为全市山羊产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山羊加工型龙头企业方面,随着山羊产业的不断发展,建成了以单独的山羊加工型龙头企业代表的阳春食品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另外,重庆一口鲜实业有限公司在库区正筹建年宰杀100万只的山羊屠宰加工厂项目,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场地规划、征用、搬迁等前期工作。企业的进入和发展,将为库区的山羊产业带来良好的发展空间。
1.5 突出山羊产业优势,促进农民增收
近年,在畜牧业遭遇“禽流感”、“疯牛病”、“猪链球菌”的反复折腾发展难料的情况下,山羊肉及副产品价格却坚挺,养羊效益显著提高,山羊养殖业日益成为农民致富的区域特色产业,成为牧业发展的热点、市场营销的卖点、农民增收的亮点。2005年库区活羊价格基本稳定在7.8元/公斤,杂交优质羊比本地羊肉质好、等级高、价位也较高;目前,库区主要以生产波杂羊、南杂羊为主,“十五”期间共出栏肉羊为 903.21万只,按每只活羊25公斤,每公斤7.8元计算,五年间山羊创造的总收入约17.61亿元,扣除每只羊约80元的养殖成本,直接创造收入约10.38亿元,库区农民人年均增收约60元。
2 库区山羊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十五”时期的努力,三峡库区的山羊产业总的发展情况较好,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1、库区各区县的山羊良种基础规模较小,良繁体系还有待完善,良种羊供不应求,良种覆盖面低,良种在生产中的贡献率不高,质量和数量还需要提高;2、在大力发展杂交肉羊产业的同时,对地方传统山羊的保护和选育缺乏有力措施,造成品种退化,品质下降,优质的地方肉羊品种出栏个头小,胴体肉率低,不能适应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入世后的市场格局的需要,市场竞争力不强。3、山羊的规模养殖比重不大,传统的分散养殖仍占绝大比例,规模化养羊程度不高,生产水平差,组织化程度低,缺乏有利的市场信息资源,新品种、新技术、新方法推广应用难度大,不利于无公害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的养羊模式发展。4、加工流通体系尚未建全。山羊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数量少,规模小,幅射带动能力弱。商品羊主要依靠个体贩运户运往广东、福建、海南等沿海地区销售,就地加工量小并且多是初级加工产品,没有创立具有特色的羊肉产品品牌,加工增值少。5、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尽管库区各山羊项目县有重庆市市级山羊百万工程项目支农资金的支撑,以及县里一定配套资金的扶持,但由于饲养量大、分布面广,库区的广大养羊户资金实力薄弱,而重庆市和项目区县的支农资金又极其有限,根本不能满足对广大库区养羊户发展山羊产业急需的资金投入,库区的山羊产业紧缩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未能让整个库区的山羊资源优势较好地转化为经济优势。6、发展山羊产业的政策配套力度不够。如新建羊圈用地问题,扩大规模融资问题,粪便处理沼气配套问题等等,急需各级政府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出台奖励扶持配套政策。
3 山羊市场前景分析
山羊肉鲜味美,臊味小,肥瘦适度,营养价值高,蛋白质丰富且易消化。羊肉还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含钙量比牛肉多50%以上;含铁量比牛肉多1倍,比猪肉多4倍,特别适合于老人、病人和儿童补养,营养超过牛肉和猪肉。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食品的营养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人们对营养价值高、保健作用强、安全性好、目前基本不使用添加剂和配合饲料的羊肉食品更加青睐。从重庆居民目前的羊肉消费现状来看,2005年,全市城乡居民人均羊肉消费只有1.1公斤/人,只达到全国平均羊肉消费水平(2公斤/人左右)的55%,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5%左右。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观念的转变,羊肉市场的国际国内需求空间都相当大,因此,可以预计在未来一段时间内世界羊肉价格还将保持高价位运行态势。由于库区的草山草坡资源、山羊生产成本及价格具有明显优势,(生产成本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0%,低于国内水平的30-40%,其出口价格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0%),因此在国内市场需求空间和出口潜力的大背景下,立足优势,大力发展山羊养殖,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从生产能力来看,库区林草资源和农作物标杆的理论饲养山羊量是近千万只,而到2005年我市库区的山羊总饲养量还不足500万只,仅为理论追着量的49.4%,发展潜力巨大。
4 库区山羊产业发展的思路及建议
4.1 思路及目标
发展思路:在今后几年,根据农业部《三峡库区草食畜牧业开发规划》、我市畜牧业“十一五”规划和库区养羊区县的具体情况,突出重点和一般发展区县,采取重点多扶持,一般要兼顾的思路,采用“龙头企业+基地(小区)+农户”的模式,提高农民收入,着力将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和无公害的山羊优势产业发展成为库区畜牧业重要的支柱产业。
发展目标:2006年预计肉山羊出栏达200万只左右,到2010年年出栏递增率按10%计,达到250万只;出栏率由目前的70%提高到2006年的80%,2010年达到90%以上。
4.2 对策和建议
4.2.1 确保资金投入,出台配套政策 根据我市畜牧业“十一五”发展总体规划和草食牲畜发展子规,针对库区山羊产业的实际情况,重点考虑并发展基础好、条件好的山羊区县,同时向一般区县倾斜资金和政策力度,形成重点区县带一般区县,共同组成库区强大的山羊产业,并保证山羊各项目区县的年均出栏增幅达到10%以上。一是解决好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户用地问题。二是解决好环境污染治理问题。三是解决好资金来源。
4.2.2 强化山羊良种和规模养殖的具体措施 在良种繁育方面,争取国家相关部门和地方资金的支持,加大对山羊良繁体系的建设投入,形成山羊良繁体系新格局,为全市山羊的发展提供合格种源,切实提高山羊的良种覆盖率。在山羊生产基地建设方面,针对库区山羊产业存在养殖方式传统、生产分散、经营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等问题,在具有宜羊基础和养殖条件的区县重点发展规模化养殖小区和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