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作为一个古老而又不断进步、具有巨大活力的产业,一直是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产业部分。没有畜牧业的发展,农业难以实现现代化;没有畜牧业的发展,人民是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提高;没有畜牧业的发展,农民的增收缺少重要来源。因此,畜牧业既是一个学术精深广博的重要学科,也是对农业乃至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影响生客的重要领域。事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事关湘西州的经济发展,事关和谐社会的构建,事关全州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全州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为动力,加快我州畜牧业由传统生产方式向现代生产方式转变,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提升畜牧业生产质量,促进畜牧业持、快速、协调、健康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湘西、实现我州又快又好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州畜牧业以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以中央一号文件为动力,牢牢把握畜牧业发展的大好机遇,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标。
一、我州畜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一)畜产品产量产值增加。2005年,全州生猪饲养量302.02万头,存栏163.12万头,同比分别增长3.57%、9.8%;全州牛饲养量68.71万头,出栏13.6万头,同比分别增长1.0%、5.34%;全州山羊饲养量174.52万只,存栏89.16万只,同比分别增长9.0%、14.2%;全州家禽饲养量1272.23万羽,出笼714.79万羽,同比分别增长8.73%、16.7%。全州养殖业总产值达14.5亿元,同比增长9.8%,占农业总产值的34%。2005年农业总产值比上年增加2个亿,其中养殖业贡献为1.3个亿,贡献率为65%。
(二)畜牧业结构有所改善。“九五”期间,州委、州政府坚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把开发重点转移到草食牲畜上,突出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动物产业,把草食牲畜品种改良工作作为全州草食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和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战略措施,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对本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还引进了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安格斯等国外良种公牛冻精改良本地湘西黄牛,提高品质,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九五“期间全州草食畜牧业产值每年以1个亿的速度增长,成为支撑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龙山县八面山乡1985年在国家农业部的帮助下,建设人工草场3万多亩,长期坚持以牧为主发展牛羊草食动物,全乡80%以上农户种草养畜,2005年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70%以上,人均牧业收入超过千元。
(三)畜牧业大户发展迅速。2005年,全州养殖专业户发展迅速,全州新发展养猪专业户1433户,户平养猪达150头。发展牛羊养殖专业户4787户,其中,养牛专业户1014户,养羊专业户3761户,户平养牛达16头,养羊达76只。我州有全省第一养羊大户张华喜,年饲养山羊3000余只。另外保靖县水银乡水银村在向发雕、刘明新、刘清豹等大户的示范带动下,2005年全村养羊户已发展到60余户,目前,该村有养羊100只以上的大户30户,养羊总量达5000余只,实现养羊收入50万元,占全村畜牧业总收入的61.4%。同时,根据对泸溪、古丈、凤凰、花垣、保靖、永顺6县47户发展草食动物专业示范大户调查,2005年家庭总收入546.5万元,户平收入11.63万元,人平收入2.57万元;其中农业收入14.65万元,仅占总收入的2.68%,草食牧业收入439.31万元,占总收入的80.38%,其他收入92.54万元,占16.94%。
(四)畜牧业保障措施到位,养殖风险降低。近年来,全国禽流感疫情以后,我州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动物防疫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了动物防疫体系,完善了基层防疫队伍,2004年,在省委、省政府的重视下,每个乡镇安排专职动物防疫员3名,全州217个乡镇都组建了乡镇动物防疫站,配备了651名专职动物防疫员,属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并且建立了一套以群防群控为基础,以政府为主导,以专业队伍为保障的重大动物疫病长期高效防治机制。2005年7月,全州又对乡镇动物防疫站长在乡镇动物防疫站管理、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动物防疫监督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全面培训。各县市也及时对乡镇专职动物防疫员进行了培训。为此,全州各级动物防疫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另外,我州养殖业行政执法也突出了饲料以及饲料添加剂、兽药监测、市场检疫、渔政等为重点的工作。一是狠抓了畜牧业执法培训。为规范行为,正确实施法律法规,全州开展了以学习《动物防疫法》、《渔业法》、《草原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为主题的培训。二是加大牧渔业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全州加强了宣传《动物防疫法》、《渔业法》、《草原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等为主的法制宣传活动,畜牧业法律法规的普及面得到进一步扩大。三是畜牧业环境得到治理。近年来,全州共办理各类畜牧水产违法案件156起,结案156起,结案率达到100%,准确率达到100%。取缔无证经营企业11家,发放《种畜禽生产许可证》54本,并且扰乱渔业生产秩序的“电、炸、毒、炸”鱼等违法现象得到遏制。 ]
(五)畜牧业生产区域化布局逐步形成。在我州大力创建生态州建设全面启动之际,我州畜牧业发展和生产布局正逐步适应城市化发展的要求,生产布局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一方面,畜牧业生产正从我州八县市呈现地域特点,逐步形成了以永顺、凤凰为重点的肉牛产业;以龙山、保靖、古丈、花垣、泸溪为重点的山羊产业,据统计,5县均年存栏山羊10万只以上,累计存栏山羊约占全州山羊存栏总数的70%,为山羊生产的集中产区;以龙山、吉首、保靖为重点的生猪产业;以吉首为重点的奶牛产业,逐步形成了我州畜牧生产布局相对均衡和较快发展的态势。另一方面,全州各乡镇村也形成了养猪、养牛、养羊、养鱼、养鸭等20个养殖小区,畜牧业的发展呈现“猪鱼结合”和“禽果(鱼)结合”的立体生态、循环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畜禽排泄物,消除畜禽养殖所造成的污染,并减少生产成本,提高生产的综合效益。
(六)畜牧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特别是通过贯彻落实农业部《关于促进畜禽现代化养殖方式指导意见》精神,以及全省“八件实事”的实施,近年来,我州各地畜禽养殖业的科技水平迅速提高。一是发展适度规模养殖,实行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生产,集中治污;积极推广无公害养殖技术,积极发动有条件的企业开展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建设畜禽健康养殖小区,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统一防疫、统一用药、统一销售”的“五统一”标准化养殖管理;推广普及优良品种,提高畜禽生产效率;严把种畜禽养殖从业“准入关”,确保畜禽种苗质量。二是良种比例不断提高。目前我州猪、牛、羊的良种覆盖率分别比“九五”期间,提高了10%、8.5%、15%。三是种草圈养等技术在全州推广。1999年来,我州引进波尔山羊对本地山羊进行杂交改良,利用玉米秸秆加工青贮养羊,推广种草养羊,实施山羊圈养,取得了重大性突破,波尔山羊初生重比南江黄羊、武雪山羊分别提高41%、102%,波杂F1代比南江黄羊、武雪山羊分别提高20%、68%,同时也很好的解决了林牧矛盾,为实施生态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98年来,先后引进西门塔尔、夏洛来、利木赞、安格斯、短角牛、摩拉水牛等国外良种公牛冻精改良本地湘西黄牛和本地水牛,杂交一代黄牛和水牛初生重比本地牛分别提高了117%和80%,高代杂交牛日增重达1kg以上。12月龄杂交一代黄牛平均体重可达210kg,而本地黄牛平均体重120kg。
二、我州畜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养殖业总量小。我州养殖业总量相对我省长沙、株洲、湘潭等发达地市,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根据我州丰富的草场资源和地理优势,有关专家预算,我州有可养牛300万个黄牛单位,可养羊600万只。因此,畜牧业开发潜力巨大。二是资金投入少,产业发展缓慢。我州是国家划定的18个贫困片区之一,是国家农业部武陵山区重点扶贫地区。同时,也是我省唯一进入西部的地区。“九五”期间,我州每年投入4000多万元用于发展养殖业,其养殖业产值则每年以一个亿的速度增长。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防疫体系不健全。全州乡镇动物防疫站,目前仍有50个站无站房,69个站是危房,村级没有防疫力量。州本级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设施设备短缺落后,县市动物防疫机构基本没有化验检测设备,动物防疫监督执法的基本条件不具备,养殖业生产安全、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无法保证。四是养殖业产业化发展滞后。目前,我州有喜阳集团、武陵牧邦、万宝山乳业、裕丰牧业等48家养殖业加工龙头企业,但是这些龙头企业普遍规模小,效益不高,带动力不强。
三、我州畜牧业发展建议
(一)提高认识,切实加强对养殖业的领导。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必须培育发达的畜牧业。”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深入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增强加快发展养殖业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真正把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工作重点。近年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都非常重视畜牧业的发展,州政府常务会议纪要,州人大还做出《关于发展草食牧业的决定》,要求各级各部门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要高度重视养殖业的发展,进一步依托丰富的资源,重点发展草食牧业。因此,各级各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把发展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切实加强领导。州、县市各级政府应当成立养殖业领导小组,要明确一名领导专抓,并建立工作责任制。要转变职能,强化服务,充分利用湘西州少数民族优势和西部大开发机遇,积极争取国家、省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