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伟:开拓特种养殖致富路


  
  素有“鱼米之乡”美名的新民市前当堡镇蒲河新村如今又以特种养殖闻名遐迩,养貉户占全村总户数的90%以上,貉子年存栏量达到1万多只。“蒲河新村的特种养殖有现在的好局面,党支部书记马光伟可是没少尽心尽力。” 村里的党员马景财这样说,马景财是村里的养殖大户,还担任村特种养殖协会常务理事,日前,他向记者讲起了马光伟带领村里党员群众发展特种养殖奔富路的故事。

  蒲河新村发展养殖业的历史非常悠久,尤其是近几年来发展势头更为迅猛,全村绝大多数村民家中都饲养貉子、狐狸等经济效益较高的品种。以前貉子养殖规模比较小,皮毛的价格不是特别理想,取得的效益也不那么可观。近几年来貉子皮毛的价格逐步上涨,养一只貉子的纯收入在300元左右,经济效益相当可观。2001年,马光伟率先进行笼养貉子,饲养了13只公貉和40只母貉,繁殖了210只小貉,当年纯收入4万元。经过几年的实践,他掌握了比较成熟的饲养方法,并把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传授给村民。村民看到党员靠养貉赚了钱,也都尝试着引进了种貉,当年就取得了相当不错的经济效益。发展到现在,全村绝大多数的农户或多或少都养了貉子,通过发展养貉业,人均收入增加了2000元,有效解决了村内剩余劳动力闲置问题。

  村民看到养貉确实挣钱,思想就活动了,马光伟带领党员干部趁热打铁,为村民进行算账对比、效益分析,发动群众养貉,同时马光伟和其他几个已经养貉的党员干部更是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传授给大家,一部分村民开始大胆地养起貉子来。2004年,全村出售貉皮总数达万张以上,产值250万元,纯利润达150万元,养貉户由12户迅速发展到百户,并辐射外村及外乡镇100多户。

  “全村养貉业发展得这样迅速,可以说与村党支部和党员干部提供的全方位、周到的服务是分不开的,在发展养貉业的过程中,村党支部在资金、技术、销售这几个关键环节上给予了养殖户最大的支持。”马景财分析说,一是帮助解决资金筹措难问题。农民想致富,最难的一关就是缺少启动资金。为此,村党支部通过与信用社、农行等金融部门协调贷款和让村民赊购种貉等途径,帮助养殖户筹措启动资金,去年村党支部就帮助养殖户协调贷款40多万元,赊购种貉200余只。二是帮助解决技术难问题。虽然养貉技术相对较为简单,但部分养殖户开始时还是不能完全掌握,为此,马光伟动员有经验的党员为村民提供技术服务。马景财本人是这一活动的主力。三是帮助解决销售难问题。为了让村里的养貉户都能够将貉皮和种貉卖出去,马光伟带着村里的党员干部几年来不断在外地跑市场、拉客户,先后与河北等地的皮贩商建立了稳定的供销关系,现在蒲河新村的貉皮远销河北、黑龙江等地。蒲河新村的特种养殖成了气候,并辐射到全镇及外乡镇,并从原来的养貉发展到如今的貉、貂、银狐、野鸡、野鸭、非洲雁等多种养殖。马光伟在众多养殖中寻找到了致富门路,使蒲河新村在特种养殖上尝到了甜头。“这样的党员干部我们支持。”马景财说,这是村民们的真心话。(辽宁日报)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