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十五”期间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现状
“十五”以来,我区各级党委政府积极适应我国农业发展新阶段和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和国家加强宏观调控的发展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积极推进“三化互动”战略,切实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呈现出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良好局面,有力地支持了“十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一)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增强,特色农畜产品优势日益突出。“十五”期末,经过全区上下共同努力,我区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增强,已稳定达到年产1500万吨粮食、100万吨油料,220万吨肉类、500万吨牛奶、9万吨绒毛、7万吨水产品的综合生产能力。 2005年,全区粮食总产达到1662.2万吨,比“九五”期末增加420.2万吨,增长33.8%。全区牧业年度牲畜存栏头数达到10615.3万头只,比“九五”期末增加3314.8万头只,增长45.4%;肉类、牛奶、山羊绒、绵羊毛、禽蛋产量分别达到247.5万吨、727万吨、6395吨、9.5万吨、46.3万吨,分别比“九五”期末增长72.6%、811%、67.8%、46.2%、89.8%。渔业生产进一步发展,水产品产量达到8.3万吨,比“九五”期末增加1.1万吨,增长12.8%。农垦经济呈现持续快速发展的态势,2005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29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2.9亿元,增长80.1%。饲料加工业全面发展,饲料产量达到165万吨,比“九五”期末增加131万吨,增长385%。特色农畜产品在全国的优势日益突出。2005年粮食人均占有量居全国第三位,马铃薯、牛奶、羊肉、细羊毛半细羊毛、山羊绒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二)农牧业结构不断优化,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十五”期间,畜牧业快速增长,成为第一产业的主要增长点,以畜牧业为主导的农牧结合型结构正在形成。2005年,全区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比重达到47.6%,比“九五”期末提高8.1个百分点,年均增加1.6个百分点。农区畜牧业快速发展,成为畜牧业发展新的增长点。2005年,农区和半农半牧区牲畜头数占全区牲畜总头数达到68%,比2001年增加47.1%,年均增加11.8个百分点。种植业结构向扩粮、增饲和优质高效方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作物比重上升,占农作物种植面积的47.6%,比“九五”期末增加25.6个百分点,年均增加5.1百分点。牛奶、肉牛、肉羊、专用玉米、高油大豆、优质专用小麦和马铃薯等在全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农畜产品逐步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初步形成。
(三)农牧业产业化推进步伐加快,城乡统筹进入新阶段。“十五”期间,自治区各级党委、政府提出了工业化、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三化”互动战略,把推进农牧业产业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突破口,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取得显著成绩。2005年,全区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1541家,实现销售收入874亿元,农畜产品加工业完成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21.6%,成为我区工业中最大的优势产业之一。龙头企业发展迅速,现有国家级龙头企业18家,自治区级龙头企业40家。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预计达到50%,农畜产品加工品牌中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到11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总数达到2745个,带动农牧户142万户,占全区农牧户的40%以上,各项指标比“九五”期末均有较大幅度地增长。
(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生态状况明显改善。2005年,全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00万亩,比“九五”期末增加443万亩,增长12.5%,其中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100万亩,比“九五”期末增加965万亩,增长85%;全区“三化”草地治理面积预计达到3000万亩,比“九五”期末增加1200万亩,增长66.7%;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922万千瓦,比“九五”期末增加571.8万千瓦,增长42.3%;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5%,比“九五”期末增加8.6个百分点;化肥施用量(折纯)达到113.2万吨,比“九五”期末增加38.8万吨,增长52.2%。在生产条件的改善的同时,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效。2005年,全区已落实草原所有权面积10.4亿亩,落实承包到户面积8.3亿亩。在探索草畜平衡制度、开展禁牧、休牧和划区轮牧、基本草牧场保护等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全区草原禁牧面积达到2.1亿亩,占全区草场总面积的15.6%;休牧面积达到4.2亿亩,占草场总面积的31.7%,划区轮牧面积达到0.68亿亩,占草场总积的5.1%。禁牧、休牧、划区轮牧涉及农牧户276.1万户,涉及人口1042.2万人,涉及牲畜5455万头只。草原生态保护和建设不仅为全区生态建设实现“总体遏制,局部好转”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为全区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资源环境保障。
(五)科技兴农兴牧力度加大,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逐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农牧民素质的内涵式集约经营方式转变。围绕特色和主导农畜产品生产,“十五”期间,我区大力推进了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了国家马铃薯和大豆等优势农作物良种繁育中心、国家甜菜改良分中心、自治区生物育种中心、自治区肉牛和奶牛繁育中心,培育出了一批在区内外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农畜产品优良品种。2005年,全区农作物良种率、家畜改良率、水产良种率分别达到94%、90.7%、91%,分别比“九五”期末提高了6个、17.4个和3个百分点。粮食亩产达253.3公斤/亩,比2000年提高了67.1公斤/亩。结合我区农牧业生产特点和实际,加强了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初步建立了区、地、县、乡四级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四级动物防疫与监督体系;建立了以自治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和监督检验中心为重点的农畜产品和投入品质量安全控制管理与检验检测体系,农牧业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科技服务体系对农牧业生产的推动和支撑作用日益明显,促进了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六)动物疫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全区以防控重大动物疫病为重点,加强基层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区动物防疫监测预警和应急快速反应能力进一步提升,重大动物疫病始终处于稳定控制状态。在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无公害产品生产的带动下,全区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到2005年,全区经认证的无公害农畜水产品总数达到915个,生产单位260个,产量达到460万吨,实现产值65亿元。全区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10家,有机食品生产企业达到18家;绿色食品产品数达到424个,有机食品产品数达到123个;绿色食品产量达到500万吨,实现产值90亿元。
(七)农牧民收入持续增加,生活文化水平显著改善。“十五”以来, 随着国家对农牧业投入的不断加大和自治区“三化”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区农牧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近年来中央连续出台的中央1号文件,有力地推动了农牧民收入的快速增长。 2004年和2005年,国家投入我区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和农机补贴共计11.65亿元;自治区减免农业税12.76亿元,两项合计共达24.41亿元。截止到2004年底,“十五”期间国家对我区农牧业工程项目投资达24.62亿元。2004年全区农牧民人均收入达到2606元,比2003年增长14.9 %,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2005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89元,比2000年增加951元,增长46.7%,年均递增9.3%;农村牧区文化教育、娱乐及服务等非商品性支出占农村牧区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的比重逐年增加。
“十五”期间,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主要得益于我区坚持把落实党在农村牧区的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作为促进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坚持把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解决好“三农三牧”问题的核心任务;坚持把遵循自然和市场经济两个规律作为指导新阶段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工作的根本原则;坚持把实施“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战略作为推进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根本战略。
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一是农牧业投入品利用效率偏低。农牧业发展在受自然资源约束不断增强的情况下,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合理保护长效机制尚未建立。二是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全区有效灌溉面积仅占40%左右,节水灌溉面积不足20%,农牧业机械化水平不高,综合生产能力提升难度较大。三是农牧民素质和农牧业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文化培训和先进实用技术普及率不高,农牧业增长方式从传统粗放的数量扩张向运用现代农牧业技术实现提质增效、集约经营的转变进程相对滞后。四是农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畜牧业产值占农牧业产值的比重低于50%,与现代农牧业中畜牧业占主导地位的特征要求有较大差距,农牧业结构效益不明显,优势不突出。五是农牧民收入水平较低。2004年,全区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0多元, 仅占同期全区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30%左右,城乡统筹体制尚未建立。六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中西部盟市在城乡统筹,“三化”互动战略带动下,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进入快速增长期;东部盟市受整体经济发展形势和条件影响,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七是投入水平较低。“十五”期间自治区农牧业本级基本建设投资每年仅2000万元,只占全区本级基本建设投资的4%,与第一产业产值比例不相符。
我区农牧业经济发展的有利条件:一是政策环境。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的贯彻落实,为我区农牧业和农村牧区经济发展,特别是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和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各项惠农(牧)政策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农牧民从事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国家在“十一五”时期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区农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利时机和环境条件,是实现我区农村牧区经济早日腾飞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二是社会因素。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特别是“十五”时期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巨大变化,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无论是对农畜产品的数量、种类还是营养、健康及安全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标准,对农牧业资源的需求、开发和利用将进一步增加,为我区农牧业生产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三是资源条件。我区幅员辽阔,耕地和草场资源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