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化10万中心户引导农民变

 

  5月下旬,正值插秧时节,黑龙江省绥化市北林区秦家镇的农田里,随处可见农民忙碌的身影。回忆起前年的那次丰收,民兴村66岁的李景祥露出了憨厚的笑容,“那多亏了我家的中心户张悦!品种是他推荐的,两段式育秧是他帮我搞的,田间管理都是他告诉我怎么整,我就怎么干,最后垧产量1.8万斤,6亩水稻比往年多卖了3000元哩,我是星星跟着月亮走———沾光了。”
  李景祥所说的张悦是民兴村的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农技员出身的他是市里有名的水稻高产大王。在村里,他有24户李景祥这样的联系户,他每年为联系户提供优良稻种,农忙时深入田间指导,农闲时开办技术讲座,有问题可随时咨询。而在绥化,像张悦这样的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已有10万户,占全市农户总数的10%,基本覆盖了全市所有的行政村和自然屯。这10万个中心户领着农民学,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引导农民变,在绥化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着巨大的示范和带动作用。
  2003年,绥化市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经乡村组织综合考察,挑选部分有能力、有条件、有人缘、有热情的农民,分别确定为小康建设、文体活动、理论学习、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创建中心户。每个中心户根据自身能力和意愿,联系带动农户三五个到几十个不等,发挥“示范引带功能”和“组织协调功能”。今年初,绥化市对中心户建设内容进行调整,将“五户”统称为“新农村建设中心户”,划分为小康建设、政策宣传、思想工作、创建活动、文体活动五种类型。
  这些土生土长的中心户以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以及致富能人、议事能人和文体活动能人为主,他们有文化、有威望、有特长,是乡亲们看得见、摸得着的“明星”和“专家”。他们为联系户提供政策信息、科技培训、文化服务、文明示范,用朴实的言行和模范的行动影响、带动、教育着周围的农民,成了农民致富的帮手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北林区张维镇小康建设中心户赵臣靠制砖起家后,带领乡亲走出国门,仅去年就带出63人赴俄罗斯,挣回70万元人民币。兰西县兰河乡红旗村思想工作中心户赵权、王成海等经常劝解上访告状的村民,使这个村摘掉了“上访村”的帽子。庆安县吉安村孟家窝棚屯创建活动中心户张录带头栽花种草、清扫卫生、修排水沟,在他的带动下,全屯家家搞卫生、户户讲文明,改变了昔日“垃圾到处丢、污水到处流、猪禽到处跑”的景象……
  黑龙江省委副书记刘东辉评价说:“新农村建设中心户是新形势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开辟了农村经济建设的新渠道。”很多乡村干部则由衷地赞叹,“中心户是我们乡村干部的‘一张嘴’、‘两条腿’,他们延伸了基层组织的工作触角,在乡村干部和群众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三年多来,绥化市10万个新农村建设中心户直接或间接参与化解土地纠纷、邻里纠纷等各种矛盾2万余起;带头组建农民乐队、农家图书角等自娱自乐组织近3000个,开展各类演出、竞赛活动近10万次;带头参与和支持“一事一议”等事项2万多件(次),解决村屯环境建设投入和管理等难题1600多个;发展种、养、加等各类合作组织1800多个,帮扶近10万贫困户脱贫;通过中心户引带内转外输劳务人员近40万人,累计增加农民收入6亿多元。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