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畜牧业成新农村建设鼎足

     互助土族自治县把畜牧业作为发展农村经济、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支柱产业,坚持以千家万户养殖为依托,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集约经营,畜牧业呈现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十五”末,全县各类畜禽存栏达124.94万头(只、匹),畜牧业总产值达32754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2.54%,畜牧业人<--ADV_CONTENT-->均纯收入达582.3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6.97%,与种植业、劳务输出三足鼎立,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半壁江山。 
    经过长期不懈的畜种改良和引育、培育,互助县已形成以青海省互助“八眉猪”原种育繁场和保种场为龙头,周边乡镇为辐射的猪 “三化”繁育体系,建成以川水浅山地区为主的生猪和仔猪生产基地;以威远镇周边地区和交通沿线乡镇为主的奶牛生产基地和浅脑山乡镇为主的肉牛生产基地;以浅山地区小尾寒羊改良、脑山地区绵羊毛、肉和北山地区绒山羊杂交改良基地;以红崖子沟乡为主的雏鸡孵化贩运基地和以东沟、巴扎、松多等地为主的海东鸡繁育生产基地。 

    “八眉猪”、“海东鸡”、白牦牛等地方品种独具优势,肉牛、肉羊生产极具潜力。以“八眉猪”原种育繁场和保种场为龙头、周边村社为辐射的仔猪专业化生产,形成了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初级形式;互助赛麦有限责任公司在原有生猪定点屠宰批发的基础上,开发生产香肠、分割肉等高附加值产品,畜产品逐步向深加工发展,形成了屠宰、加工、销售一条龙的经营模式;现有畜产品交易市场1处,养殖业协会11个,民间畜产品交易经纪人238户,各类畜禽贩运户3012户,年经销额达9894万元,经营收入22487万元,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渐具雏形。 

    该县有关部门多渠道筹资,加大对畜牧业的投入。“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25亿元,建设牛羊暖棚40.35万平方米,保温猪舍达79万平方米,推广率分别达85%和95%。同时工厂化养殖、规模化养殖得到较快发展,一些先进的畜牧业科技得到推广应用,畜牧业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