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口疮临床症状不仅仅表现在口腔,蹄部、外阴部也偶见症状,羔羊多因饥饿、寒冷而死亡。2019年11月9日,在第二届南方牛羊产业发展高峰论坛上,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后备青年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张克山研究员分享了《羊口疮流行、感染与防控》。
国家现代肉羊产业技术体系后备青年人才、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研究员张克山
很多人以为羊口疮病毒(ORFV)只长在口腔,且只危害绵羊和山羊。实则非也,张克山表示,羊口疮还会生长在蹄部、外阴部等部位,是典型的人畜共患传染病。
“1901年第一次有文章描述羊口疮症状,1955年该病被正式报道,至今已有118年的历史。” 张克山介绍,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羊口疮病毒流行、感染和致病机制还缺乏系统了解。目前我们国家至少有三个基因型的羊口疮病毒存在,南方与北方的羊口疮病毒不属于同一个基因型,说明该病存在区域性差异。
他表示,羊口疮可以在动物间、人类间传播,动物可以传染给人,但是人是否能将羊口疮病毒传染给动物,至今还没有确切的证据。
羊口疮病毒到底是什么?张克山介绍,它属于痘病毒科,副痘病毒属;病毒颗粒长约220~250 nm,宽约125~200 nm,表面结构为管状条索斜形交叉呈“8”字型缠绕线团状。ORFV的结痂在低温冰冻的条件下感染力可保持数年之久。该病毒对高温较为敏感,65℃ 30分钟可将其全部杀死。常用消毒药为2%氢氧化钠,10%石灰乳,1%醋酸,20%草木灰溶液。
张克山介绍ORFV很聪明,可以编码很多基因通过多种途径干扰宿主免疫应答,最终成功感染动物机体。他所在的团队利用蛋白质组学技术、免疫信号转导技术、miRNA技术和全病毒基因水平的测序和分析技术从病毒和宿主细胞两个层面研究了该病毒的致病机制,目前实验进展顺利。
对于病毒性疾病防控而言,最重要的是及时、准确的诊断,以及安全有效的疫苗。张克山表示,目前PCR、 qPCR等病原诊断鉴别技术已非常成熟由于ORFV主要引起机体细胞免疫,抗体水平与保护力没有严格相关性,因此测抗体意义不大。在疫苗方面,目前商业化疫苗还是我国科研人员1983年研发的疫苗——通过在牛睾丸细胞连续传代制成的弱毒疫苗。老疫苗预防新的病毒,效果可想而知。且不谈现有疫苗的年龄问题,其免疫方式也值得探讨。
“目前商品化羊口疮疫苗说明书指导的免疫方式是唇部皮内注射。但这种注射方式从疫病防控的角度来说,这相当于人为地打开了传播途径,导致更容易感染。” 张克山如是说。他后来了解到,国外的免疫方式是在羊无毛或少毛的地方,划开一个“井”字浅表伤口,将羊口疮疫苗涂抹上去。他认为,目前羊口疮疫苗国内古老的免疫方式值得参考,但更要创新。
最后,他总结道:1、该病在中国存在很长时间,严重影响人和动物健康,据目前文献报道有15种野生动物可感染;2、抗原检测已经很成熟,抗体检测意义不大;3、现有疫苗制苗毒株古老,疫苗保护效果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