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三农”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巩固、完善、加强支农惠农政策,切实加大农业投入,支持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增加收入,农业和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
一、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特点
受中央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的鼓舞,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三农”工作,认真落实,及时部署;各部门大力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级农业部门工作抓得早、抓得紧、抓得实,做了大量工作,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一)粮食及主要农产品稳步增产
粮食连续增产,单产创历史新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2006年粮食总产量9949.6亿斤,实现自1985年以来首次连续3年稳定增产,粮食单产创新高,每亩达320.9公斤。2007年全国夏粮产量2307亿斤,比上年增加29.2亿斤,增长1.3%。主要经济作物和畜牧水产业稳定增长。2006年,棉花总产量达到672.9万吨,亩产83公斤,双创历史新高;糖料总产达到1.1亿吨;肉类、禽蛋、奶类产量分别达到8051.4万吨、2945.6万吨和3302.5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3.9%、2.2%和15.4%,今年上半年总产分别达到4390万吨、1350万吨、1650万吨,同比分别增长2%、2.5%和8.1%;水产品产量5290万吨,比上年增长3%,今年上半年,继续稳定发展,产量达到2235万吨,同比增长4.8%。
(二)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种养业结构趋于合理,农产品品种结构继续优化。2006年,种植业、畜牧业和渔业三者的产值比是4.86:3.08:1。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品种优质率达到69.1%、55.2%、42%、65.7%。主要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优势农业产业带基本形成。2006年水稻、小麦、玉米、大豆四大粮食作物集中度达到86%、92.3%、62.1%和53.2%。农村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带动了农村就业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业的比重为40.5%。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4680万人,全年新增就业近580万人
(三)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升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根据农业部2007年第二次例行监测结果: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94.3%;36个城市畜产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达到98.9%;22个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9.4%。
(四)农民收入较快提高
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3587元,比上年增加332元,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连续三年超过300元,增幅连续三年超过6%,是1985年以来的首次。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一是农民人均家庭经营纯收入1931元,占人均纯收入比重为53.8%,仍是农民收入的主体来源。二是工资性收入继续成为农民增收的亮点,达到1375元,人均工资性收入增量占人均纯收入增量的比重已达60%。三是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较快增长。2006年农民人均转移性收入181元,财产性收入100元。今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111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是1995年以来最快的。
(五)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水平不断增强
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水平不断增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49%。超级稻育种理论与新品种选育、小麦细胞工程技术育种、农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禽流感新型疫苗研发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发射、回收“实践八号”首颗航天育种卫星。2006年农业部在600个县免费为4000多万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推广面积2.6亿亩,减少不合理用肥50万吨(折纯)左右,节本增效60多亿元,项目区首次出现了氮肥用量下降趋势。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项目加快实施,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初具规模,全国31个省市区、80%以上的地和60%以上的县级农业部门建立了农业信息网站,形成了覆盖全国的农业信息网络群。农业技术培训广泛开展,全国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顺利推进。广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2004-2006年共培训880万农村劳动力,实现培训就业率85%以上。
(六)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
国家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一批重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取得进展,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继续组织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规划》,推进粮食主产县(市、场)标准粮田、良种繁育、植物保护、农机装备等项目建设。2006年底全国农机总动力达到7.26亿千瓦,机耕、机播、机收水平分别达到55.4%、32.0%、25.1%,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9.3%。2006年我国农村户用沼气池保有量已达到2200多万个,适宜农户普及率达到15%,受益农民达到7000多万。
(七)农村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继续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进一步从法律上保障了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2006年底,加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成员总数已达3878万,全国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达154842个,带动农户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各类中介服务组织70874个,带动农户9098万户。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明显减轻。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后,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200多亿元。
(八)农业对外开放取得新进展
我国全面履行加入WTO的各项承诺,农业国际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多双边合作和区域合作成效显著。截至2006年底,我国已与140多个国家以及主要国际农业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农业科技交流和经贸合作关系。农业对外科技交流合作进一步发展,利用外资规模不断扩大,农业“走出去”初见成效。农产品贸易保持快速增长,贸易逆差大幅度缩小。2006年,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为634.8亿美元,同比增长12.8%。农产品贸易逆差由2005年的11.4亿美元缩小为2006年的6.7亿美元。
二、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工作措施
2006年以来,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不懈地加强农业这个基础,毫不动摇地抓住粮食稳定发展这个关键,千方百计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狠抓支农惠农政策的落实。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含金量高、推动力大、操作性强、受益面广的支农惠农政策。各级农业部门坚持把政策落实放在工作的首位,确保政策不走样、实惠到农户。农业部会同财政部按照“早确定、早下达、早执行”的原则,抓住重要农时和重点地区,加快落实各项农业补贴。同时,积极创新机制,完善监管手段,确保重大支农项目资金安全、高效运行,增强政策的激励作用。
(二)积极实施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重点行动。为推进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2006年我部启动实施了“九大行动”。适应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今年启动实施了发展现代农业“十大行动”。我部下发行动方案后,各地农业部门高度重视,结合本地区、本行业的实际,及时提出工作措施和实施步骤,整合要素资源,精心组织实施,形成了全面推进各项行动的良好氛围。九大行动取得了积极成效,“十大行动”正有计划、有步骤地向前推进。
(三)大力促进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生产稳定发展。针对农业生产中出现的一些突出问题,各级农业部门采取切实措施,抓住主要矛盾,着力解决影响生产发展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认真抓好粮食生产,开展优质高产创建、耕地质量建设、测土配方施肥和生物灾害防控等活动。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帮助各地开展生产自救,最大限度地减轻了低温冻害、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着力加强生猪生产,采取措施保护和增加母猪,加快生猪补栏,推动规模化养殖,认真研究解决生猪生产中的突出问题。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力度,组织开展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做好禽流感、口蹄疫等重大动物疫病集中免疫,免疫密度保持在95%以上。全面开展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控工作,目前,我部组织有关单位分离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变异病毒,成功研制新型疫苗,已安排12家企业加快疫苗生产,强化疫苗质量监管,组织好调拨工作。
(四)扎实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深入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扎实开展优势农产品产业带促进行动,加快13个主要优势农产品的41个产业带建设。积极开展畜牧水产业增长方式转变行动,加快建设标准化畜禽养殖小区和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区。开展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和品牌创建活动,发展优质专用农产品。组织实施农业产业化和农产品加工推进行动,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扶持。引导发展“一村一品”,培育乡村特色产业。扩大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就业空间,加大“阳光工程”培训规模,拓展外出务工转移途径,形成了农民收入多元增长的良好格局。
(五)切实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深入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强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和科技推广工作。超级稻推广面积达到6500万亩,比上年增加500万亩。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入户,推介发布50个主导品种和20项主推技术,对20万个科技示范户进行技术培训,选建了212个科技示范县。表彰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发布《农业科技发展规划(2006-2020年)》,研究制定转基因新品种培育等重大专项实施方案,实施科技入户、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科技推广项目。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新建一批“三电合一”信息服务平台。
(六)努力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建设,积极推进品牌农业建设和农产品认证。加强标准制修订,组织制定农产品分等分级行业标准,加快完善优势农产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