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泥鳅的苗种培育:苗种培育池可选用稻田鱼凼,或其它水池,面积以50平方米为好,水深保持在50—60厘米,采用同四大家鱼鱼苗培育方法一样的方式,主要有豆浆培育或肥水培育法。在实际生产中,这两种方法常常结合使用。鳅苗培育前期10—15天,采用豆浆培育法。培育后期,水体中的水生饵料往往不足,这时一方面采用肥水培育法;另一方面可增设豆渣、豆饼糊或磨细的酒糟等。一天投喂3—4次。日投饲量为鳅苗体重5%—8%。经过30天饲养,鳅苗体长可达3—5厘米,体重1—2克,此时已出现本能的钻泥习惯,可及时打开田凼缺口或放入稻田,每亩放养量控制在2.0—2.5万尾,以确保年底达到商品鳅规格。
(2)稻田商品鳅养殖:稻田在放鳅前,先将田水排干,让太阳晒3—4天,每亩撒布米糠120—150公斤,次日再施有机肥300公斤,使其腐烂、吸收,然后蓄水至水深15—30厘米,即可放养鳅种。一般亩放体长5厘米左右的鳅种10—15公斤。放鳅的田面不要经常搅动,第一周不必投饵,一周后,每隔3—4天喂炒麦麸和少量蚕蛹粉,开始时沿鱼沟、鱼凼均匀撒投。以后逐渐缩小食场,最后将饲料投放在固定在鱼凼中的食台上,以利于泥鳅集中摄食和冬季捕捞。与此同时,一般每隔1月,在鱼沟中追施有机肥330公斤/亩,另加少量过磷酸钙,培养浮游生物,给泥鳅增加大量活饵料。等泥鳅正常摄食以后,其饲料主要用麦麸、豆渣、蚯蚓和混合饲料等,每天投喂1次,上午8—9时开始投饵,用量为泥鳅体重的3%—5%,11月下旬水温降低后停止投饲。饲养期间应加强日常管理。养鳅稻田的水质要求“肥、活、爽”。要勤观察,发现水色发黑或过浓时要及时加注新水,保持田面水深6厘米左右,要作到春秋浇灌,盛夏加深。温度超过30℃或水质过肥时,则适时冲加新水,借以调节和改善水质、水温。施用化肥、农药,要严格控制用量。尿毒每次每亩用量4—5公斤,硫酸铵7.5—10公斤,使用农药,需选用高效低毒农药,剂量需准确,使用前应加深水位6—10厘米。施药时,喷嘴向上,尽量减少落水。禁止使用毒杀酚、五氯酸钠、呋喃丹等剧毒农药,防止泥鳅中毒死亡。要勤巡查,注意防害防逃。平时要加固田埂,在闷热天气,下大雨和平时灌水,都要及时检查拦鱼设备,防止泥鳅逃逸,泥鳅受吃高等植物的嫩茎叶,所以养泥鳅的稻田杂草很少,可以不除草,以免田泥被踏过实,反而不利泥鳅活动。平时还要注意防止蛇、黑鱼、鸭子及其它敌害入田吞食泥鳅。
(3)稻田捕鳅:稻田泥鳅捕收时间,一般是在水稻即将黄熟时,也可在水稻收割后。要现捕现卖,通常采用鳅笼装饵诱捕。如全部收获,则在晚稻收割之前进行,先将田水放干,让泥鳅聚集于鱼凼中,用拉网捞起。对潜入泥中或沟边的泥鳅,采取先干水再挖的办法。水源方便的稻田,可以边冲水、边驱赶,然后集中捕捞。由于泥鳅常潜伏泥中生活,一次捕尽比较困难,根据泥鳅在不同季节的生活特点,可采用一些灵活的收集方法。如春夏季水温较高时,白天在沟中施有机肥,由于肥料发酵耗氧,水中深氧不足,到午夜后泥鳅开始“浮头”,在水面上下钻动,这时,可以拉网捕捉,然后在沟内加进新水;秋季将田水全部排干曝晒,晒到田面出现硬皮裂纹为度,然后灌入一层薄水,待泥鳅大量从泥中出来后,即进行捕捉;冬季在稻田泥层较深处,事先堆放数堆猪牛粪作堆肥,引诱泥鳅集中于粪堆内,再进行捕捞。
(4)种鳅越冬:当气温较凉,水温下降到5℃左右时,泥鳅即钻入泥下18—32厘米处越冬。对自然越冬的坑凼,可以适当密集鳅鱼,上面加盖一层腐熟的猪、牛粪。为了加强越冬管理,确保安全,可以利用房前屋后的低洼水凼,略加修整,在凼的底层保持13—16厘米深的淤泥,水深维持16—20厘米,上面加疬稻草保温。大量保种多采用沉箱法,即将100厘米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的越冬箱,先放入3厘米软泥,然后放入2公斤泥鳅,再装3厘米软泥,如此3—4层,箱满后,钉上有小孔的箱盖,沉入水中过冬,成活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