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鑫生
大鲵,俗称娃娃鱼,属两栖纲、有尾目、隐鳃鲵科,是我国特产的大型两栖动物,具有很高的食用及药用价值,被国家列为Ⅱ类重点保护动物。从七十年代起,各地先后开展了大鲵的人工养殖研究,已初步取得成功。近年来,由于鳖价下滑,许多养鳖场也转轨养殖大鲵,现将大鲵养殖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总结如下,供读者参考。
1 持证养殖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1988年11月8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第十七条之规定:“驯养繁殖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应当持有许可证。”所以养殖大鲵前必须先向有关部门申请获取养殖许可证。具体做法是养殖户向县、市(行署)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核,报省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获取许可证,方可养殖,否则视为非法。
2 养殖场的建立
2.1 根据大鲵的生活习性,养殖场应建立在水源丰富,水质清澈、相对安静的山区或丘陵地带林区。养殖池四周及池底均为水泥结构,两端有进出水管,池周栽阔叶树,便于遮荫。养殖池面积及深浅视功能而定,成鲵养殖地面积以400~500平方米为宜,池高2.2米,水深1.20米,池底铺10厘米河沙。由于大鲵喜独居,池内可用大石块堆垒成许多人工洞道,洞口直径15~25厘米,洞内较宽敞,直径约30~40厘米,让大鲵在洞内有回旋余地,洞壁尽可能做光滑一些,以免其擦伤皮肤,池内设多个饵料台。繁殖池和孵化池面积可小一些,一般以60~100平方米为宜,水深保持50厘米左右,幼鲵养殖池一般建成50平方米,水深保持20~30厘米左右,其它可仿成鲵池建造。
2.2 各养殖池建成后不能立即放养大鲵,因为新水泥池有较强的碱性,而大鲵生活的水体pH值为6~7。可将各池灌满水后浸泡两、三天再放干,并重复两次。也可先养鱼半年或一年再放养大鲵。
3 引种
通过当地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协调,从别的养殖场引进;或者在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到野外适量捕捉或收购。通过后一种途径引种除应注意其它完好程度外,还应注意其鉴别性特征。皖南一养殖场1997年就险些将无斑肥螈的成体当作大鲵的成体当作大鲵幼苗引进。现将有尾目之科动物特征比较如下,供鉴别时参考表1。
表1 隐鳃鲵科与小鲵科、荣螈科特征比较
科别特征 | 隐鳃鲵科 | 小鲵科 | 荣螈科 |
成体体形 | 大,25厘米以上 | 小,20厘米以下 | 小,20厘米以下 |
眼睑 | 无 | 有 | 有 |
体侧纵行肤褶 | 有 | 无 | 无 |
犁骨齿排列 | 成一长列与上颌平行 | 成二短列或“V”字形 | 成“八”字形 |
腹部颜色 | 浅褐或灰白 | 浅褐或灰白 | 桔红色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