蝎子养殖技术

一、概述

蝎子的种类及分布

蝎子又称全蝎或全虫,是已知最古老的陆生节肢动物之一。蝎子喜欢温热,广泛分布于世界除寒带以外的大部分地区。就我国而言,南方自海南岛至北方边陲黑龙江均有分布。


蝎子广泛的分布环境就决定了其品种繁多。全世界约有 600 多种,我国有十余种之多。如分布于西藏和四川西部的藏蝎;分布于台湾省的斑蝎; 分布于豫、陕、鄂三省交界地区的十腿蝎以及广泛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地区、福建、台湾等地也有分布的东亚钳蝎。

 

以下的介绍专指东亚钳蝎。

 

(二) 蝎子的使用价值

 

蝎子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 有息风止痉、通经活络、消肿止痛攻毒散节等功效。可用于治疗经栾抽搐、中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破伤风、淋巴结核、疮疡肿毒等。目前以蝎子配伍的汤剂达百余种,全蝎配成的中药达 60 多种。如“再造丸”、“大活络丸”、“七珍丸”、“牵正散 ” 、“止疼散”、“中风回春丸”等均以全蝎为主要成分。

 

除药用外,蝎子作为一大名菜早已进了宾馆、饭店甚至于寻常百姓的餐桌。 常食之不仅有良好的去凤、解毒、止痛、通络的功效, 而且对于消化道癌、 食道癌、结肠癌、肝癌均有疗效。目前,蝎子制品作为良好的滋补和保健食品正兴起于大江南北。

 

(三)蝎毒

 

蝎子的药理作用主要依赖于蝎毒。根据科学家测定:蝎毒中含有蛋白质、 透明质胶酶、 生物胺等成分,毒素占总含量的 60% ~ 70% 。

 

蝎毒临床上主要用于神经系统、脑血管系统,对恶性肿瘤、顽固病毒和艾滋病等有特殊疗效。目前以蝎毒为主要原料的药物已在日本、新加坡投入批量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蝎毒主要用于制造绿色农药。 该类农药不含人工合成的化学成分,以纯天然物质制造,不污染环境、对人畜无害,但对幼小的昆虫类有奇特的杀伤力,使生产绿色蔬菜和水果的理想用药。目前该类农药主要在俄罗斯等国推广使用。

 

我国对蝎毒的研究起步较晚,应用技术研究相对落后,这已经引起我国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目前我国科研部门正在从事蝎毒的药理分析。采集技术,应用技术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并且进入试生产阶段。

 

(四)人工养蝎分析

 

1 、广阔的销路

 

由于人们长期的开山造田, 矿资源开发,对农药的广泛使用以及人为地大量捕捉,造成野生蝎资源枯竭甚至面临绝种的危险,这与市场对蝎子日益膨胀的需求量构成了十分突出的供求矛盾。虽然蝎子的价格一涨再涨,全国蝎子的产量也仅能满足市场需求量的 30% 左右。 这一信息告诉我们蝎子已成为市场上的紧俏商品, 价格的飞涨无人可当, 可以说无论什么时候买入都是正确的选择, 因此很多内行家总是囤积数百公斤甚至数吨蝎子, 不断获取由于价格的飞升带来的可观的经济效益。

 

2 、成熟的技术

 

我国对人工养蝎技术的研究始于 50 年代,该技术至今已经过了四十余年的锤炼,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因此国家科委将人工养蝎作为“星火计划”八五重点推广,中央电视台农业科技节目反复播送实用养蝎技术资料,为进一步鼓励人们养蝎的积极性,国家还出台了家庭养蝎长期免税等优惠政策。这一切都为人们养蝎提供了技术及政策上的保障。

 

3 、人工养蝎的便利条件

 

第一、投资可大可小;第二、占地面极小,劳动强度少,城乡男女均可养殖;第三、 蝎子排粪量少,无臭味,不污染环境;第四、蝎子生命力强,抗病力强,很少遭受病害;第五、淘汰下来的蝎子仍可入药,不影响利用价值;第六、蝎子繁殖速度快,产仔率高。

 

4 、可观经济效益

 

随着蝎子供求矛盾的日益突出,蝎子的价格也逐年攀升,活蝎最高价以攀升至 600 余元。因此人工养蝎是一项理想的家庭副业,是下岗职工和农民朋友致富奔小康的首选项目。

 

事实上,养蝎事业被国家列入八五“星火计划”重点推广项目以来,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养蝎示范户,他们不仅挽救了濒临灭绝的蝎种资源,缓和了市场供求矛盾,更重要的是为自己迈上了脱贫致富奔小康之路,有的甚至成了腰缠万贯的养蝎专业户,为国家的扶贫工程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蝎毒在我国的开发利用,国际市场上蝎毒资源需求量的不断扩大,我国外贸部门对国际市场上蝎毒销售渠道的进一步拓宽,相信蝎毒的提取将给广大养蝎户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经济效益。

 

 

 

 

二、蝎子的外部特征及生活习性

 

(一)蝎子的外部特征

 

1 、蝎子的外部特征

 

东亚钳蝎的成蝎一般体长 4 ~ .6 厘米(雌蝎约长 5.2 厘米,雄蝎约长 4.8 厘米),躯干的背面,尾的末节和毒针的末端成灰褐色和紫褐色,其余部分均为黄橙色。躯体分为头胸部、前腹部、后腹部三部分。头胸部和前腹部统称为躯干部,成扁平长椭圆形,后腹部成尾状,俗称尾巴,实际上它并不是尾巴,因为尾巴里面是没有消化道的。整个体形似琵琶。

 

2 、雌雄蝎子的区别

 

蝎子雌雄异体,成蝎的两性差别较为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 )、体长体宽不同。雄蝎体长 4 ~ 4.5 厘米,体宽 0.7 ~ 1 厘米 ; 雄蝎体长 5 ~ 6 厘米 , 体宽 1 ~ 1.5 厘米。

 

( 2 )、角须的钳不同。雄蝎角须的钳比较粗短,雌蝎角许的钳比较细长。

 

( 3 )、躯干宽度和后腹部宽度的比例不同。雄蝎上述比例之比不到 2 ,二雌蝎比例则超过 2.5 。

 

( 4 )胸板下边的宽度不同。雄蝎的胸板下边较窄,雌蝎的胸板下边较宽。

 

(二)蝎子的生活习性

 

人工养蝎必须创造适宜蝎子生存和生长发育的良好生态环境,因而应该对蝎子的生活习性有深入的了解和全面的认识。

 

1 、栖息的环境

 

蝎子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地方,常潜伏在碎石、土穴、缝隙之间。它喜欢安静,清洁、温暖的环境,对声音呈负趋性,轻微的音响能使蝎子惊慌逃窜。蝎子喜欢清洁,遇到农药、化肥、生石灰等有刺激性的异味,会远远避开。

 

2 、活动规律

 

蝎子在常温下有冬眠习性,在立冬前后入蜇,翌年清明前后出蜇,全年蜇伏期在六个月左右。蝎子冬眠时,大多成堆潜伏于窝穴内,缩拢附肢,尾部上卷,不吃不动。

 

生长期蝎子昼伏夜出,白天躲在石下或缝隙中,极少出来活动,一般在黄昏出来活动,凌晨 2 ~ 3 点返回窝穴内栖息。

 

.

 

3 、捕食习性

 

蝎子为肉食性动物,主要捕食蜘蛛、蚴蜒和蚊类、蝇类多种昆虫。

 

蝎子喜欢吃的昆虫有如下特点:鲜活,体软多汁、大小适中、含丰富蛋白质和脂肪,无特殊气味。

 

蝎子视力很差,基本上没有搜寻、跟踪、追捕以及远距离发现目标的能力。它主要以感知周围小昆虫活动时引起的空气震动来发现目标,因此它对行动非常敏捷的舍蝇有较强的捕食能力,相对的对行动比较迟缓的鼠妇来说,它的捕食能力就相对较差。

 

蝎子较低的捕食能力养成了蝎子耐饥饿和食量大的习性,在有水分和风化土的情况下,蝎子不吃不喝也能存活 8 ~ 9 个月。饥饿的蝎子一次可以吃掉与其体重差不多的食物。

 

4 、水分

 

蝎子的生长发育离不开水分,水分缺乏,将影响机体活动的顺利进行。

 

蝎子体内的水分不停的消耗着。其消耗方式有 3 个:一是体表散发水分,二是通过粪便排出水分;三是通过呼吸散失水分。因此蝎子需要不停的从外界获取适量水分以维持自身的体液平衡。蝎子通过以下途径获取水分:第一、通过进食获取大量水分,第二、通过皮肤吸收活动范围内的土壤及空气中的水分;第三、在非常干燥的情况下,蝎子也直接饮水。其中前两者是蝎子水分的主要来源,因此当环境湿度正常,食物供应充足时,蝎子不需要饮水。

 

5 、温度

 

蝎子是冷血动物,它的生长发育和生命活动完全受温度支配。

 

蝎子在 -2 ~ 42 ℃之间可以生存。但是 -2 ~ 0 ℃、 40 ~ 42 ℃时,蝎子仅能存活 5 个小时左右。

 

蝎子冬眠的温度为 2 ~ 7 。当温度长期高于 7 ℃时,蝎子冬眠不安, 体内新陈代谢加快,易出现早衰而不能安全越冬的现象。

 

蝎子在 12 ℃以上开始活动。在 12 ~ 24 ℃时,蝎子活动时间短,范围小,机体生长处于缓慢状态。温度达到 25 ~ 39 ℃时,蝎子的交配、产籽才能进行,生长发育处于良好状态。蝎子处于 42 ℃以上的高温下,活动很快失序,继之昏迷,半小时左右脱水死亡。

 

6 、湿度

 

蝎子对湿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环境温度很大程度的影响着蝎子的生活。

 

这里所说的湿度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 1 )土壤湿度。土壤湿度指蝎窝内土壤的含水率。正常湿度为 15% 左右。

 

 


( 2 )大气湿度 。大气湿度又称相对湿度,指周围环境的大气湿润度,正常湿度为 70% 左右。大气湿度偏低或偏高都会影响蝎子对水分的获取。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