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我国丝绸行业继续保持了较快发展势头。目前无论在蚕茧产量、蚕丝的产量上,还是在丝绸内销和出口价格上,都保持着良好的运行态势。据全国20个蚕桑主产省(市、区)的统计测算,2005年全国桑园面积76.62万公顷(1149.3万亩),与2004年相比基本持平,蚕农收入达120多亿元;发种1705.76万张,较2004年增长10.23%;蚕茧产量58.43万吨,同比增长6.86%;全年平均收购价格975.76元/50千克,比2004年提高179元,增长22.27%。丝绸工业总产值完成1300亿元,同比增长17.5%;实现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17%;丝产量完成13万吨,同比增长22.9%;丝织品75亿米,同比增长9.7%;丝绸产品销售收入完成1250亿元,同比增长17.3%。真丝绸出口继续增长,2005年真丝绸类产品出口37.52亿美元,同比增长15.60%。
我县与全国一样,蚕桑发展保持良好势头。全县桑园3.4万亩,饲养蚕种4.2万盒,蚕茧1760吨,农民蚕茧收入3710万元,养蚕户均收入1920元。栽桑养蚕成为绩溪农民家庭收入重要来源之一。
持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的茧丝绸产业充分表明:中国的丝绸产品影响力正不断扩大,在世界茧丝绸业地位正在日益提高。中国正从丝绸大国向丝绸强国的发展方向迈进。中国丝绸也正成为同世界各国人民特别是海外华侨华人友好往来的新“丝绸之路”。
二、2006年茧丝绸市场预测
(一)近期茧丝价格上扬分析
茧丝价格的涨跌,行情的变化,有国家的政策因素,也有投机、炒作的原因,但最基本的还是由产销和供求关系决定。11月初以后的茧丝价格暴涨,就其产销和供求的基本面分析,主要是从2003年下半年茧丝供应偏紧以来,茧丝供不应求矛盾不断加深的结果。
1、茧丝需求持续增长
按海关统计匡算,自2003年以来,冲抵进口后的丝绸,全商品出口折丝量连续3年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近年来,丝绸内销不断走旺,内外销协同拉动了茧丝需求的增长。据统计,2003-2005年每年内外销需丝量分别约9.47万吨、10.53万吨和11.8万吨,每年增长也在10%以上。
2、蚕茧生产跟不上需求增长
近年来,广西、云南等主产区的蚕茧生产虽有大幅度的增加,但我国东部和其他不少中西部产区增产不多,或有所减产,全国蚕茧总量增加不多,有的年份还有下降。据中国丝绸进出口总公司统计,2003年至2005年全国桑蚕茧生产量分别约为50.04万吨(减产约8.52%)、55.01万吨(增产约9.93%)和58.42万吨(增产约6.86%)。而按上述内外销需丝量匡算,2003-2005年相应需要的蚕茧分别约为58万吨、64万吨和71万吨。因此,从总量上看出,茧丝供应缺口在不断加大,供不应求的矛盾在逐年深化。
3、高质量、高品位的茧丝需求增长较快
由于受丝绸先进的生产设备,流行的消费时尚,以及消费领域的延伸拓展等要求,高质量、高品位的茧丝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与此同时我国的茧丝生产跟不上需求的步伐。2005年的问题更为突出,出现了优质茧、高档丝难求的普遍现象。
4、加工能力对行情推波助澜
这几年,国家对丝绸的加工能力进行了压绪调整,但效果不甚明显。现阶段我国实际加工能力比核准的加工能力要大得多。以目前全国被核准的缫丝生产能力为基数,按保守的蚕茧需求量和丝绸厂生产时间测算,一年全国缫丝生产所需的蚕茧缺口达50%以上。尤其当行情好的时候,丝绸生产企业会开足马力生产,原料需求就迅速膨胀,加上某些经营和生产企业可能囤积茧丝(待价而沽),使本已高涨的价格不断上推,因此,加工能力的这种弹性表现,对行情走势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二)行情利空预测
国内外业内人士认为,价格涨也好,跌也罢,最重要的是希望能维持一个相对稳定的行情环境。然而,愿望总是与客观实际存在距离。价格长期高位运行,既会刺激生产,同时也会抑制消费。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地分析2005年下半年以来行业利空走向,以便对指导未来蚕桑生产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1、2006年春茧增产幅度有限
2006年春茧生产由于部分主产区蚕种供应紧张,蚕种实际饲养量没有增加,即使受2005年创纪录的茧价刺激,很多地区广大蚕农种桑养蚕的积极性高涨,2006年春茧生产增产幅度很有限。
2、高价原料促进供求矛盾缓和
全国丝绸加工企业面对逐步走高的原料价格,虽然总体上仍有一定的成本消化承受能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前后道产品价格如果迟迟不能相应“配套”或出现严重倒挂,工厂困难将越来越大,利空减少,进而会自然减产。这种丝绸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的变化会直接减少对原料的需求,原料供求矛盾趋向缓和。
3、2006年出口增幅放缓
2005年由于种种原因丝绸出口较强劲,增幅较高。海关统计表明,下半年以来总的出口势头虽然仍较强,但原料性商品的出口有开始放缓的迹象。此外,对主销市场出口的总丝量在全商品出口中的占比有下降趋势,尤其对美国、印度、日本、韩国的出口丝量增幅回落,对香港出口的丝量减幅增大。可以预见2006年上半年以至全年的出口势头总量增加,增速放缓。
(三)2006年茧丝行情继续看好
1、国内外需求继续增长
据一些国际经济组织和机构预计,2006年世界经济虽然面临下少挑战,但总体上仍将看好。美国经济增速虽然明显放慢,但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称,其经济保持着很大的前进动力;日本经济进入了稳定恢复和良性发展阶段;欧元区由于其消费和投资渐趋活跃,经济增长有望提速。据我国商务部报告预计,2006年我国经济仍处在相对平稳增长期。这无疑都为国内外商品市场需求的增长创造了良好的基础,对我国丝绸的内外销售十分有利。
(1)丝绸主销市场对我国茧丝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认可,表明国际丝绸需求预期看好。
2005年以来,我国丝绸出口的主销市场对我国的茧丝供求状况和价格走势给予了积极响应。据日本生丝协会统计:2005年第四季度浙江、山东、江苏和四川省对日本出口的生丝(19/21D,4A级)价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19.38%、19.54%、17.05%和18.33%。近两个月来,日本横滨商品交易所生丝近期平均价的涨幅在16%以上。欧洲丝绸界认为,现在世界丝绸库存量已是10年来的最低水平。2005年中国一些优质茧主产区如江苏和浙江秋茧产量和质量有较大幅度的下降,高档生丝日趋难求,丝价快速上升。11月下旬欧洲市场已接受每千克32美元的丝价,到2006年初,丝价每千克上涨到40美元(5A级)。
另据中国纺织品进出口商会丝绸分会2005年丝绸秋交会总结报告,交易会上成交的丝类平均价每千克26.42美元,同比提高56.61%,其中厂丝成交价达到每千克32.5美元,同比上升52.4%;坯绸成交的平均价每米2.22美元,同比上涨19.35%。此外,交易会成交金额比2004年秋交会增长143.8%,其中丝类成交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70%和166.4%;坯绸成交量和金额分别同比增长48%和79.98%。
上述情况,不仅说明国际市场对我国茧丝供求关系的变化和价格走势的认同,同时也说明丝绸消费需求正在增长。
(2)加工企业对原料需求仍会保持增长势头
据丝厂反映,不断上涨的原料价格,是他们困难加大的主要原因,特别是2005年下半年以来,蚕茧质量的下降,是其成本加大的另一个重要原因。绸厂讲究规模和产品档次,具有一定规模和档次较高的绸厂“日子还过得去”。东部地区的丝绸企业由于技术设备先进、生产力水平和劳动生产率较高,中西部地区原料成本和其它费用相对低一些,这使他们进一步控制成本带来了各自的利润空间。近年来丝厂、绸厂总体上利润都较好,多数企业认为,通过各种控制措施,对高价原料成本仍有一定的承受能力。如果后道产品的价格能逐步跟上,工厂困难将缓解,对原料需求势头将更好一些。
2、我国进口丝量大幅度减少
据海关统计,2005年1-12月累计进口的丝量比去年同期减少5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