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9年入秋以来,景谷县遭受了历史罕见的旱灾。目前,全县旱情还在持续加重,灾情正在迅速蔓延。据气象部门的预测,我县旱情在短期内难以解除。长期的持续干旱已对生猪生产造成了严重影响。为使我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生猪产业的有序进行,有效解决生猪饮水安全,疫病防治等问题,结合我县实际,特制定如下生猪产业抗旱减灾应急技术措施。
一、持续干旱对生猪生产的影响
1.持续干旱造成养猪生产用水紧缺,猪只饮水不足,体质减弱,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影响猪群的生产性能。
2.极端干旱条件下,空气中的尘埃增多,有害微生物的传播机会增大,猪群发病的风险增加,疫病防控的难度增大。
3.旱情严重地区,饮用水源缺乏,猪只饮水的安全和卫生存在安全隐患。
4.持续干旱已严重影响农作物的生产,势必导致饲料价格上涨,增加养猪成本。
5.持续干旱,部分地区可能会出现倒春寒(如霜冻)或气温异常升高的气候,加重气候因素对猪群的影响。
6.旱情严重地区,可能出现养殖户因缺水原因而淘汰能繁母猪和所饲养的存栏生猪,导致生猪存栏尤其是母猪存栏数大幅下滑,给灾后恢复生产埋下隐患,影响生猪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
二、生猪生产抗旱减灾的技术措施
在旱情持续期间,各乡(镇)结合实际采取合理的技术措施,对降低旱情对生猪生产的影响,减少旱情对生猪生产造成的损失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受旱灾影响的广大养猪场(户)要结合自身实际,主动采取科学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干旱给生猪生产造成的损失。
1.密切注意监测猪群的健康状况,切实做好疫病的防控工作
针对极端干旱条件下猪病发生风险增加的问题,在猪群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圈舍卫生,加强圈舍、猪体和养猪用具的消毒;切实做好疫病的预防和免疫注射工作;发现病猪要及时隔离,防止感染其他健康猪只而造成更大的损失,同时做好病猪的护理和治疗;病死猪要按国家相关法规及时进行深埋或焚烧等无害化处理,切忌私自出售病死猪;如果猪群疫情严重或发生不明原因疫情,应及时请求当地畜牧兽医部门协助确诊和处置。
2.加强猪只的饲养管理,注意猪只饮水和安全卫生
旱情持续期间,饲料价格可能上涨,饲养成本会有所增加,切忌轻易降低猪只的营养水平,以免影响猪群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经济损失;在饮水或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C、酵母硒等抗应激剂,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猪体应激,增强猪只抵抗力;受旱情影响的规模化猪场,要组织人力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千方百计保证猪只饮水;缺水严重的养猪户,可以充分利用家庭生活用水喂猪,但要进行煮沸或消毒处理,保证猪只的饮水卫生,防止因猪只饮用污水而发病。
3.强化节水意识,采取必要的节水措施
多渠道节约用水,减轻用水压力。要及时清除猪舍内的粪污,适当减少圈舍的冲洗次数和用水量,猪场用水要尽量做到循环利用;采用湿拌饲料喂猪,不仅有利于提高饲料利用率和猪只健康,还能有效减少饲料粉尘,减少用水量。
4.根据旱情发展情况,合理调整猪群结构和生产节律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部分受旱严重的养殖户淘汰能繁母猪或将饲养的生猪提前出售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旱情过后,生猪市场价格可能上扬,如果在旱情期间轻易弃养,就会得不偿失,错失良机。比较合理的做法是,适当调整养殖结构和生产节律,如适当推迟母猪的配种时间以减少仔猪的存栏数,减轻用水压力,这样才可以保存生产实力,将旱情的影响降低到最小。
5.密切关注气候变化,防止多种极端气候因素对猪群的影响
在抗旱减灾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气象部门发布的气象信息和气候变化,如出现霜冻的气候,要注意加强猪只的防寒保暖;如出现异常高温气候,要注意加强猪只的防暑降温,防止多种极端气候因素对猪群的不利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