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干人一会养猪,二会读书。”这句在当地民间广泛流传的调侃话,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干县生猪产业的兴旺程度。从1997年的年出栏18万头到 2010年的82.6万头,生猪生产一度成为新干县农民增收和财政增长的重要支柱。然而,粗放型的畜禽养殖方式不可避免地给当地带来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
如何治理?作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的新干,开始探寻一条发展生猪产业与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养殖之路。
养猪大县遭遇污染难题
新干县生猪养殖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初。得益于自然条件和地理条件,当地一些村民开始养殖生猪。到1997年,养猪这个传统产业就逐步成为新干农民创收的主要渠道,同时生猪生产也成了新干农业的支柱产业。
2004年,新干县委、县政府下发了《关于加快生猪生产发展的意见》,从良种补贴、税费减免、信贷放宽、建栏优先等方面,出台了系列扶持政策,并成立了生猪产业办,专职帮扶生猪产业发展。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新干县生猪养殖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数据显示,该县年生猪出栏由1997年的18万头,迅速发展到2004年的40.21万头,增长122.3%;生猪产值达3.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7%;全县人均养猪头数、畜牧业产值比重等都跃居吉安市13个县(市、区)首位。2007年,新干县成功跻身全国253个生猪调出大县行列。
伴随着生猪养殖总量的快速扩张,生猪养殖污染的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农村猪栏遍地开花,农民生活区与生猪养殖区混杂,养殖户随意建猪场的现象非常普遍,广大农村曾一度猪粪便地,污水随意排放,农民生产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养殖场附近群众要求改善生活环境的呼声日益强烈。
新干县三湖镇蒋家村是远近有名的万头养猪村。全村300户村民中有近三分之一的村民家建起了养猪场,全村年出栏生猪5万头。由于无序排污,导致地下水严重受到污染,全村约有三分之二的村民不得不相继搬离蒋家村。
记者本月上旬来到泗洪陈圩乡陈岗村,但见永增禽畜饲养有限公司一排排猪舍整齐排列,31栋均为72米长、10多米宽,煞是气派。可近前一看,只有2栋养着600多头种猪,其余猪舍,虽内部设施齐全,却空空如也。
这个占地268亩的养猪场,为何只养了600多头猪?
江苏永增肉类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梁永增告诉记者,早在去年9月份,这里的猪舍就已全部建成。眼下猪舍“闲置”,是因为相应的环保治污配套设施尚未完工。“闲置了大半年,我们企业少赚了200多万元。而我们考虑更多的是,猪舍既要赚钱,也要顾及周围生产生活环境。”
猪舍后面不远处,几十名工人正在紧张忙碌,建设沼气池、配电间等。为此,公司投资360多万元。“6月底有望投入使用,是多功能的。”梁董介绍,猪粪经过厌氧发酵后,产生沼气送入发电机房发电,可年产电近6万千瓦时,基本满足猪场使用;机泵将沼液、沼渣抽到附近的净化池,经过三级沉淀过滤后,水质可达到三级标准;处理过的水,流经特别准备的鱼塘养殖试验区,确认安全后对外排放。
对永增公司规模养猪暂时“空舍”这件事,宿迁市环保局自然生态保护处的陆上岭给予充分肯定:“这家公司宁可损失几百万,也不愿因污染环境而让附近百姓骂娘的做法,确实值得苏北不少养殖类企业学习、借鉴。”
为什么?
他认为,从环保实际工作角度看,目前,工业类的污染“层层重视”,而容易忽略的农村污染渐成重点,占环境污染源七成左右。再细细分析,这其中除了农药、化肥等外,就是养殖污染。“所以,在现代农业推进过程中,"工业资本下乡",养殖企业在农村大建基地、搞发展也搞了污染的现实,必须引起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