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耳病—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PRRS)的诊断与防治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症又名蓝耳病,由于本病有1%-2%病猪耳尖和肢端等部位发绀,故名为蓝耳病。1987年首次在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发生,以后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迅速传遍世界大多数养猪国家,主要以母猪发热、厌食和流产、木乃伊胎、死产、弱仔等繁殖障碍以及仔猪的呼吸道症状和高残废率为特征,给养猪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我国在1996年已发现本病,1997年进行的全国血清学普查中各地均有不同程度的阳性,如何诊断和防制是目前减少PRRS对我国养猪业影响的关键。 

    一、 诊断 

    (一) 临床畜牧业:本病仅根据临床症状及流行病学特点很难作出诊断,因为PRRS与其它许多引起猪繁殖障碍综合症的疾病(如猪细小病毒病、伪狂犬病、猪瘟、日本乙型脑炎、布鲁氏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等)存在非常类似的临床症状,而且各猪场之间的临床症状差异极大,尤其是有细菌性和病毒性的继发感染,以及亚临床型和慢性病例的出现越来越普遍。 

    1、 流行病学特点:猪是唯一的易感动物,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但以妊娠母猪和新生仔猪最易感,初次发病的猪场常呈爆发式发生,有从外引入猪病的历史。 

    2、 病猪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食欲不振,部分猪双耳、体表及乳房皮肤发绀。母猪流产、产死胎、弱仔、木乃伊胎,新生仔猪呼吸困难,高死亡率80%-90%。青年猪和公猪的症状较轻。若猪场在14天内出现下述临床指标中的2个,即可诊断为PRRS:流产或早产超过8%;死产占产仔数20%;仔猪出生后1周内死亡率超过25%。 

    (二) 实验诊断:PRRS的确诊必须借助于实验室诊断。目前用于本病病原或抗体检测的方法主要有病毒分离、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标记试验、间接荧光抗体试验、血清中和试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1、 病毒分离:这是诊断该病最确切的一种方法。目前用于分离PRRS病毒的细胞主要有猪原代肺泡巨噬细胞等。通常将感染猪流产、死产胎儿的肺及其它组织匀浆接种新培养的细胞,经传代出现特征性的细胞病变者,表明病毒分离阳性。 

    2、 免疫过氧化物酶单层标记试验:这是广泛用于PRRS诊断的一种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比较好,能在感染后6天的血清中检测到特异性抗体。结果判定有一定的主观性,不能自动显示,不易进行大规模检测。 

    3、 间接荧光抗体试验:具有相同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能从感染后6天的动物体内检测出PRRS病毒的抗体。其判定标准:血清抗体≥1:20为阳性;≥1:64为活动性感染。该方法需要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常依赖肉眼主观判断,因此不能广泛用于大规模检疫。 

    4、 血清中和试验:PRRS病毒的中和抗体在血清中出现较晚,故对急性感染的敏感性较差,不适于早期诊断。但目前已建立了改良方法,可在感染后的9天-11天检测到较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中和抗体存留时间长,在有些病例中可超过6个月。由于对急生感染的敏感性相对较差,所需的工作量大,技术较强,目前本方法多用于实验室研究。 

    5、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发现的特异性与上述方法相同,而敏感性更强。能自动显示结果,快速,适于短时间内检测大批量血清样品。目前很多国家已把它作为检测诊断PRRS 的常规手段。 

    二、 防治: 

    目前对本病尚无特效的治疗和防治方法,控制其流行的关键是切断其传播途径。 

    1、 杜绝境外传入,加强检疫:严禁从有PRRS的国家和地区进口种猪、猪的精液和血液制品;从非疫区进口的种猪要严格检疫。只有血清学阴性的猪才允许进口,杜绝从国外传入本病。 

    2、 境内防止传染,进行血清学检测,加强饲养管理: 

    (1) 国内无PRRS的种猪场或规模猪场应坚持自繁自养原则,在交换和购买种猪时,必须从无本病的地区引进,还应进行血清学检测,阴性者方可引入,引入后仍需隔离检疫3周-4周,健康者方可混群饲养。 

    (2) 对原种猪场、种猪场的公猪、母猪、后备猪只定期进行血清学检测,发现阳性猪要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及时清除和淘汰阳性持续感染种猪,杜绝该病的继续扩散,建立无PRRS的清净猪场。 

    (3) 哺乳仔猪尽量提早断奶,有条件的饲养场应将不同日龄的仔猪群相互隔离。 

    (4) 产房隔离。远离育肥猪舍及粪尿处理场所,专人管理,并进行经常性的清洗消毒。 

    (5) 有条件的饲养场育肥猪应实行“全进全出”,每批猪出栏后,彻底清洗消毒后最好空置2周。 

    (6) 严格执行综合防疫措施及消毒制度,严格控制啮齿动物在猪舍的进出、繁殖,防止猪与野生动物、禽类接触。 

    3、发病时的措施:PRRS尚无特效的治疗和防治方法,如已有PRRS发病时,应从加强饲养管理入手,控制疫病,减少损失。 

    (1) 对发病猪场要严密封锁,禁止猪只调运,在最后1头病猪死亡或临诊症状消失后8周,经彻底消毒,方能解除封锁。对病猪场周围的猪群也要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避免疫病扩散。 

    (2) 隔离病猪,减少疫病蔓延。根据诊断、检疫结果将猪群分为3类:第1类为血清学阴性,临诊健康无症状;第2类为血清学阳性,临诊无症状;第3类为血清学阳性,临诊症状明显。;将3类猪严格隔离饲养,饲养人员、用具及圈舍严格分开。 

    (3) 发病种猪及规模猪场的血清学阳性猪不能留作种用,一律淘汰。 

    (4) 对病猪进行对症治疗,如给病猪饲喂高能量饲料和足够的电解质,母猪临产前混饲阿司匹林,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加强饲养管理,调整猪群,改善猪舍通风和采光,减少猪群饲养密度。若母猪产后仔猪全部死亡,要推迟配种时间。发病期全部采用人工授精。对仔猪推迟铁剂注射和断尾时间。 

    (5) 及时清洗和消毒猪舍及环境,保持猪舍、饲养管理用具及环境的清洁卫生。特别是流产的胎衣、死胎及死猪要严格作好无害化处理,产房要彻底消毒。 

    (6) 免疫:本病目前尚没有理想的疫苗。已感染本病的猪场可将后备母猪提前放进猪群,使其与感染本病的猪群接触一段时间,以获得免疫,然后再配种。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