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质量性状选择:严格淘汰脐疝、阴囊疝、单(隐)睾、雌雄间性和乳头缺陷等遗传缺陷的猪。
对中小型猪场来说,育种的真正涵义是通过场内测定,选留优良的种猪,从而获得遗传进展,使每代种猪的生长性能和生产性能都比上代高一点或更多,进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笔者在公司从事现场的育种工作10多年,在此提点关于现场育种的想法。
因现代的猪肌肉和骨架发育较快,而肢蹄却发育较慢,所以往往发生因肢蹄原因而淘汰的种猪。这样在选留时应特别关注对候选猪肢蹄的选择。
1)按照现代遗传育种理论,对遗传力较高性状的选择,可获得较大的选择进展。以遗传力较高的并且有明显经济价值的达100 kg体重的日龄、背膘厚为主要选择性状,并根据市场需要兼顾体质外貌、肢蹄结实度及适应性和繁殖性能等辅助性状。
4)5~6月龄:在淘汰不具备品种特性、体型有严重缺陷、有瞎奶头、平乳头和严重肢蹄病患者外,其余公和母猪都进行场内背膘测定(最好用图像清晰的B超来测定),测定结束后用GBS、NETPIG等进行育种值计算,再按综合育种值的高低排序进行选择。一般应选留综合育种值超过ll0的公猪,和超过100的母猪作为后备猪。选留公猪的比例为10%~l5%,母猪则为25%~30%。
4)尽量扩大参加场内测定的数量,加大选择差,以提高选择强度,进而提高选择反应。
3)2月龄和4月龄:剔除生长发育差有瞎奶头和严重肢蹄病患猪的后备种猪;如有条件,可随机选择出生日龄相当的小公猪运用美国奥斯本自动饲喂测定系统等设备进行比较精确的料肉比测定。
5)母猪在分娩后,将繁殖成绩输入计算机,计算母系指数,进行繁殖性能的选择。
4种猪选留的有效方法
2)采用个体加同胞的选择方法,运用NETPIG等育种软件来制定综合育种选择指数公式,进行综合选择。
对中小型种猪场来说,要想通过选育选留本场所用的所有公猪,因选择面窄,群内的遗传差异小,选留的公猪与一般公猪的优越性越来越小,这样由公猪带来的育种效益也越来越小。所以,在本场进行测定选留公猪的同时,需要定期(一般2~3年)从外面引入新鲜血缘。这样,整个种群可一直保持优良性能。在本场内的选育工作制订选育方案时,主要考虑的内容有选择原则、选种选配、选择的阶段和方法。以下的选育方案供参考。
1必须先端正对育种的态度
1)出生时:根据选种选配计划确定每窝留的公猪数,同时剔除有遗传缺陷表现及有遗传疾病历史的整窝小猪和出生重偏低的小猪。
基本实行随机配种,再根据种猪的育种值和体型外貌等进行人工调整,尽可能地提高整个群体的生产和生长性能及保持匀称一致的体型外貌。
2必须长期坚持做好育种工作
2)断奶时:剔除有遗传缺陷表现的整窝小猪和断奶重偏低的小猪。
3.3选择的主要阶段
育种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才会有效果的工作。因为只有长期坚持,择优选良,才会在群体内固定由选育带来的遗传进展,才会一代比一代的性能好。对一些高遗传力的外貌性状,如异常乳头、大小蹄等,如不坚持选育,不良基因很容易在群体中扩散。扩散后则需要很大的精力和财力来清除这些不良基因。加拿大在1980—1995年,通过l5年的长期选育,使达l00 kg日龄缩短20 d,其中70%(14 d)得益于遗传改良,30%(6 d)由于健康、营养和管理的原因;达100 kg的背膘厚也降低了4.4 mm,其中88,6%(3.9 mm)属于遗传进展。而加拿大的农场主从表型上获得日龄的缩短和背膘的降低得到的利润有1.3亿美元。也正因为这15年的有效选育,加拿大从种猪进口国成为种猪出口国。可见,遗传改良的贡献率有多高!也可证明:加拿大通过育种获得的进展和经济效益充分证明了长期坚持测定必将收到丰厚的回报。养猪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