禽场疾病综合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一、目前禽病的流行特点(1)疫病种类多、死亡率高据农业部1993年对畜禽疾病死亡率调查估测,全国家禽死亡率为12%~20%,事隔10多年后的今天,畜禽的死亡率可能仍维持在这个水平,其中禽的死亡率可能还高一点。每年因死亡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可达数百亿元,如果加上间接损失,可高达1000亿元。可见减少家禽因疫病造成的经济损失,仍是我国防治工作的重点,也是畜牧兽医工作者的艰巨任务,“多养不如少死”似应是更现实的发展和防制策略。要特别指出,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从国外引进优良家禽的品种和动物产品的数量明显增加,由于缺乏有效的诊断与监测手段,配套的防疫卫生技术跟不上等原因,导致一些新的传染病传入和发生。例如:禽流感、传染性贫血、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禽网状内皮增殖症、J亚型淋巴白血病、传染性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病毒性关节炎、包涵体肝炎、产蛋下降综合征等。以上这些疫病,在我国较大范围内有发生和流行,有些虽然只在局部发生,但具有很大的潜在危险。更为严重的是,所有这些疫病在以后若干年将持续给我国畜牧业造成危害,其经济损失难以估计。(2)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新的变化在疫病流行过程中,受到外界环境或免疫力的影响,某些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化,减弱或增强,从而出现新的变异株或血清型。加上家禽群体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导致某些疫病在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变化,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如目前各地发生的非典型新城疫、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另一方面,有些病原的毒力出现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常出现免疫失败。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超强毒和变异毒株的出现及其引起的疫病;马立克氏病毒的毒力明显增强,已有超强毒株和超强毒株的报道。以上这些新的发病动态,给我们在诊断,免疫和防治上造成较大困难。(3)某些细菌性疾病的危害加大随着集约化养殖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明显增多。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等。这些疫病的病原广泛存在于饲养环境中,可通过多种途径进行传播,这些环境性病原微生物,已成为养殖场的常在菌和多发病。加上规模化饲养的密度过大,通风换气条件差,各种应激因素增多等不良因素,使得机体抵抗力降低,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家禽对致病菌的易感性增强。另外,某些损害免疫系统的疾病,如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传染性贫血、网状内皮增生症、马立克氏病、J亚型淋巴白血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未能得到有效控制,也很容易造成动物细菌性疾病的发生。更为主要的原因是盲目大量滥用抗菌药物,任意加大剂量,某些养殖场从家禽出壳后就不断喂服抗菌药物,直至出栏上市为止;还有在饲料中及免疫注射时不适当混加抗菌药物。如此种种,使养殖场中一些常见的细菌产生强耐药性,一旦发病后,诸多抗菌药物都难以奏效。因此,科学的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合理用药和通过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敏感药物等对有效控制细菌性疾病显得十分重要。(4)多病原混合感染病例增多在生产实际中常见很多病例是由2种或2种以上病原对同一机体产生致病作用。并发病、继发感染和混合感染的病例显著上升,特别是一些条件性、环境性病原微生物所致的疾病更为突出。常见的混合感染有:病毒病之间合并感染,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与新城疫,新城疫与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病与细菌病混合感染,如新城疫与大肠杆菌病,传染性喉气管炎与支原体病;细菌病之间的混合感染,如大肠杆菌病与传染性鼻炎,大肠杆菌病与葡萄球菌病等。在临床上虽然采取一系列的诊断和防治措施,常常效果不理想,甚至无效。这些多病原的混合感染给诊断和防治工作带来很大困难。(5)发病日龄跨度大部分家禽的传染病发病日龄变宽,如传染性法氏囊病,发病日龄最小的仅8日龄,还未接种疫苗就感染发病,大的可见于110日龄育成禽;禽痘,有的雏鸡仅8~9日龄便感染发病,按4周龄进行首免,则许多禽可能已感染此病,200天的产蛋鸡也可发病。(6)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的比例明显上升:在一些养禽业比较发达或养殖水平较高的地区,营养代谢病和中毒病占发病总数的比例已从过去的百分之几上升到百分之十几,最高的可达百分之三十几,应引起守技术服务人员和养殖者的重视。(20)胸腺胸腺肿大、出血:见于禽霍乱、败血性大肠杆菌病等。胸腺肿大、坏死:见于住白细胞虫病。胸腺出现玉米粒大小的肿胀:见于禽结核病。胸腺形成肿瘤:见于禽淋巴白血病。胸腺萎缩:见于马立克氏病;也可见于鸡传染性贫血、肉鸡传染性生长障碍综合征、蛋白质缺乏症、慢性黄曲霉毒素中毒。(21)甲状旁腺甲状旁腺肿大:见于笼养鸡产蛋疲劳综合征、佝偻病、成年禽骨软症、产蛋鸡骨质疏松症。(22)鼻腔及眶下窦鼻腔肿胀,内有奶油样或豆腐渣样渗出物:见于传染性鼻炎、波氏杆菌病、维生素A缺乏症等。眶下窦肿胀:见于慢性呼吸道病、败血霉形体病。(23)脑小脑软化、肿胀、有出血点或坏死灶:见于维生素E/硒缺乏症。脑水肿:见于传染性脑脊髓炎。脑及脑膜有淡黄色结节或坏死灶:见于霉菌性脑炎。大脑呈树枝状充血或有出血点、脑实质水肿或坏死:见于脑炎型大肠杆菌或沙门氏杆菌感染。脑膜充血、水肿或点状出血:见于禽流感、中暑,酚类消毒剂中毒等。(24)外周神经坐骨神经、臂神经的体积显著肿大(多为一侧):见于马立克氏病、维生素B2缺乏症等。迷走神经支配嗉囊的分支受损:见于嗉囊下垂。颈神经受损:见于肉毒梭菌毒素中毒、颈椎侧突凸出等。(25)骨骼和关节后脑颅骨变薄、变软:见于维生素E缺乏症、佝偻病。胸骨(龙骨)呈现S状弯曲:见于佝偻病、严重的绦虫病。跖骨软、易弯曲:见于佝偻病、成年禽骨软症。跖骨较硬、易折断:见于饲喂含氟磷酸氢钙引起的氟中毒。关节肿胀,有炎性渗出物:见于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巴氏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关节内有尿酸盐结晶:见于关节型痛风。腱滑脱:见于锰缺乏症。肌腱出血、断裂:见于病毒性关节炎。骨髓发黑:见于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腺病毒等感染引起的骨髓炎。骨髓结核:见于禽结核病骨髓白化:见于禽白血病骨髓变黄:见于鸡包涵体肝炎。(15)胸腔胸腔积液:见于敌鼠钠中毒胸腔有血凝块:见于住白细胞虫病。(16)心包和心脏心包膜有纤维素渗出:见于大肠杆菌病、败血霉形体病、衣原体病、传染性浆膜炎。心包膜有尿酸盐沉着:见于内脏型痛风。心包积液或含有纤维蛋白:大肠杆菌病、败血霉形体病、禽霍乱、白痢、副伤寒、肉雏鸡硒/维生素E缺乏症;也可见于禽流感、李氏杆菌病、衣原体病、住白细胞虫病、食盐中毒、氟乙酰胺中毒、磷化锌中毒。心肌有灰白色坏死或有小结节或肉芽肿:见于白痢、伤寒、副伤寒、大肠杆菌病、李氏杆菌病、马立克氏病、住白细胞虫病。心冠脂肪出血或心内膜有出血斑点:见于禽霍乱、禽流感、鸭瘟、伤寒、败血型雏白痢、大肠杆菌性败血症;也可见于食盐中毒、磺胺药中毒、棉籽饼中毒、氟乙酰胺中毒。心肌缩小、心冠脂肪呈现透明样外观:见于慢性传染病、严重寄生虫病或严重的营养不良,如结核病、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慢性伤寒、副伤寒、严重的蛔虫病和绦虫病等。心内膜炎:见于葡萄球菌病。右心衰竭:见于腹水综合征。心脏圆而大:见于火鸡圆心病。房室间瓣膜增生:见于丹毒病。心脏表面有菌丝状出血:见于砷中毒。心脏表面有白色尿酸盐沉着:见于内脏型痛风。(17)肺脏和气囊肺脏有黄色粟粒大至豌豆大的结节:见于曲霉菌病;也可见于成年禽结核病。肺脏表面有灰黑色或淡绿色霉斑:见于青年或成年禽曲霉菌病。肺脏淤血、水肿:见于禽霍乱、禽链球菌病、雏鸡败血性鸡白痢、传染性法氏囊病、大肠杆菌性败血症;也可见于住白细胞虫病、棉籽饼中毒。肺脏出现肉芽肿:见于肺炎型白痢、大肠杆菌病;也可见于感染气囊螨病。肺脏出现肿瘤结节:见于内脏型马立克氏病。肺脏有出血凝块:见于住白细胞虫病。囊浑浊、囊壁增厚、有纤维素性渗出物:见于败血霉形体病、大肠杆菌病、副伤寒、禽流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鼻炎、禽衣原体病、鸭传染性浆膜炎、鸭变形杆菌病;也可见于链球菌病、新城疫、隐孢子虫病。气囊上有白色小点:见于气囊螨感染。(18)口腔、食道、嗉囊舌头边缘有白斑:见于霉菌毒素中毒或禽舍内的湿度过低;也可见于雏鸡和火鸡的Vomitoxin中毒。口腔、咽喉部的黏膜上有“白喉型”假膜:见于禽痘。口腔、食道、嗉囊上的白色假膜和溃疡:见于毛细线虫属的蠕虫、酵母菌、念珠菌、组织滴虫或某些霉菌的感染等。口腔、咽和食道有小的白色的脓疮,且可蔓延到嗉囊,脓疮的直径可达2毫米:见于维生素A缺乏、鸭瘟等。食道下段黏膜有出血斑:见于呋喃丹中毒。食道内的寄生虫:见于火鸡捻转毛细线虫、环行毛细线虫、嗉囊筒线虫。嗉囊内积满黏液:见于新城疫。嗉囊内积满煤焦油样的液体:见于肌胃糜烂。嗉囊内充满食物:见于嗉囊异物阻塞。嗉囊内充满黄色液体:见于喹乙醇中毒等。嗉囊内充满酸臭的内容物:见于嗉囊秘结。嗉囊内容物有刺鼻的蒜臭味:见于有机磷中毒。(19)喉头、气管、支气管喉头、气管出血:见于新城疫、禽流感、鸭瘟。喉头、气管有血性黏液或淡黄色干酪样附着物:见于传染性喉气管炎喉头、气管有黏液性渗出物:见于新城疫、禽流感、曲霉菌病、禽败血霉形体病、氨气过浓、住白细胞虫病等。喉头、气管、支气管内的寄生虫:见于比翼吸虫(寄生于气管、支气管内)、火鸡支气管杯口线虫(寄生于气管、支气管内)。喉头、气管黏膜上有干酪样坏死斑点:见于粘膜型禽痘。气管、支气管环充血、出血:见于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内有渗出液或淡黄色干酪样凝固栓子:见于支气管炎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