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起鸭线虫病的线虫种类很多,危害鸭的线虫主要有4种,如鹅裂口线虫、四川鸟蛇线虫、台湾鸟蛇线虫、鸭毛细线虫等。线虫主要侵害3~8周龄幼鸭。
当幼鸭感染裂口线虫病和鸭毛细线虫病之后,出现消化障碍,食欲减退,逐渐营养不良,生长发育受阻,病鸭精神委靡,翅膀下垂,腹泻,可导致大批病鸭死亡。
当四川鸟蛇线虫和台湾鸟蛇线虫的成虫寄生于鸭的皮下结缔组织,缠绕似线团,因此幼鸭患病时,在寄生的部位可见长起小指头到拇指大小的圆形结节;有的患鸭在胯下、两肢出现瘤样肿胀病灶,引起呼吸和吞咽困难,呻吟嘶哑;如寄生在腿部皮下,则引起步行障碍;危害眼时,可导致失明。
寄生在肌胃中的鹅裂口线虫病,尸剖时可观察到肌胃黏膜坏死、松弛、多处发生脱落,可见角质层较薄的部位有大量粉红色、细长幼虫体,在虫体附近区呈暗棕色或黑色。
寄生在盲肠或小肠的鸭毛细线虫病,剖检可见小肠前段或十二指肠有细如毛发样虫体,严重的可见大量虫体阻塞肠道,肠黏膜浮肿、充血、出血。
根据观察临床症状和剖检病鸭以发现虫体和相应病变,作初步诊断。确诊可通过实验室进行粪便检查。
防治:左旋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25~40毫克,均匀拌料,一次喂服,间隔1~2周再用药1次;驱虫净 (四咪唑)按每千克体重用40~50毫克,均匀拌料,一次喂服,或按0.01%的浓度放于水中,连用7天为一疗程。
做好鸭场卫生措施,及时清理粪便并进行发酵消毒;鸭舍应保持通风干燥;购进的雏鸭应放到末感染线虫病的地方迸行育雏;发生线虫病的鸭群应做好定期驱虫,每隔1~2个月驱虫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