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烈性和致死性传染病,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成鸭亦可感染,但不表现症状而成为隐性带毒者。2005年9月份,
山东省费县兽医站接诊该病病例60余起,发病鸭群死亡率一般在5%~50%之间,严重者2500只肉鸭在发病4天内全群覆灭,死亡率高达100%。可以说该病的发生和流行,不但给
养殖户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且极大挫伤了
养殖者的积极性。为了让广大的肉鸭
养殖户在饲养过程中防患于未然,同时对该病有一个明确的认识,笔者特将接诊病例的发病及诊治情况总结报告如下,供广大读者参考。
一、发病情况
2005年9月,
山东省费县探沂、大田庄、城北等乡镇的肉鸭
养殖户分别从不同的孵化场购入2000~4000只肉鸭进行饲养,4日龄前雏鸭生长发育正常,从5日龄开始,鸭群陆续出现异常变化,在一个
养殖村或是
养殖小区先是一棚或数棚鸭群同时发病,后在2~8天内迅速波及其它鸭群;发病鸭群先是数只鸭不表现任何症状而突然倒地死亡,然后在数小时或1~2天内全群发病,发病后每棚肉鸭每天死亡50~200只不等。鸭群发病后在饮水中加入抗菌药物,不见明显效果,许多
养殖户带发病和病死鸭来
山东省费县兽医站就诊。
二、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萎顿,体质衰弱,食欲废绝,缩颈,翅下垂,呆立瞌睡,强行驱赶则行走迟缓。不久,病鸭出现神经症状,运动失调,身体歪向一侧,全身抽搐,头向后仰,背部着地,转圈下蹲,两角痉挛性踢蹬,呈角弓反张姿势,常在出现神经症状数小时或数分钟后死亡。死后喙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少数病雏死前出现腹泻,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
三、病理变化
剖检病死鸭,特征性病变在肝脏,所有剖检病例肝脏均肿大质脆,在肝脏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色暗淡或发黄呈斑驳状,也有的肝脏呈土黄色或红黄色。胆囊肿大,充满胆汁,胆汁草青色或淡红色。脾脏肿大,呈斑驳状花纹样。大多数病例肾脏肿胀并呈树枝状充血,胰脏充血呈粉红色。心肌质软,脑充血及软化。病理组织学变化为肝细胞弥漫性变性坏死,其间有大量红细胞。在肝小叶之间的血管和胆管的纤维组织内有单核细胞聚集,胆管和结缔组织增生。脾组织呈退行性变性和坏死等病理变化。
四、实验室检验
细菌检查与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鸭肝脏组织涂片镜检,没有发现细菌;取上述组织接种于普通琼脂培养基,置37℃恒温箱中培养48小时,结果没有细菌生长。
接种雏鸭 用病鸭肝脏组织磨碎做成待检肝乳剂,加青霉素和链霉素无菌处理后,经皮下接种于10只5日龄无鸭病毒性肝炎母源抗体保护的易感雏鸭,每只注射0.5毫升,结果接种12~24小时后出现典型鸭病毒性肝炎的发病症状,雏鸭在48小时内全部死亡,病理变化与自然病例相同。
鸭胚接种 取10枚12日龄敏感鸭胚(未接种过鸭病毒性肝炎疫苗的当地母鸭所产的蛋进行孵化)经尿囊腔接种0.2毫升上述制备的病鸭肝乳剂,接种后24~72小时内鸭胚全部死亡,胚体皮下出血和水肿,肝脏多肿胀,呈灰绿色且有坏死灶。
血清学鉴定 把20只10日龄雏鸭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0只,其中A组作为试验组,B组作为对照组。A组经皮下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1毫升进行被动免疫,24小时后给A、B两组雏鸭肌肉注射上述肝乳剂0.5毫升。24小时后观察试验结果,A组雏鸭未见发病症状出现,而B组雏鸭相继发病,在24~72小时内共死亡8只,且死亡雏鸭的病理变化与接诊病例的病变相同。
根据发病情况、临诊症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检验诊断为鸭病毒性肝炎。
五、治疗
1.为防止病情进一步扩散,及时隔离与消毒 鸭群发病后立即与其他假定健康鸭群严格隔离并实行专人管理,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或接近,以避免病情进一步向周围扩散。饲养人员出入
养殖大棚要遵守严格的消毒制度。淘汰的病重鸭与死鸭,经过焚烧后在远离水源的地方深埋处理。污染的垫料、粪便和
饲料用具等未经消毒处理不能随便运出场外。对发病鸭棚的周围环境,用过氧乙酸进行喷雾消毒,每天1次,直至鸭群出栏。对发病鸭群,用百毒杀带鸭消毒,每天1次,直至病情完全恢复,带鸭消毒时要预先提高育雏室的温度2~3℃,以避免应激而造成鸭群病情加重。
2.中和病毒,紧急注射高免血清或卵黄抗体 对发病初期死亡较少的鸭群,立即逐只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每只0.5毫升,对有发病症状的鸭只,可注射0.8毫升;没有高免血清时,可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根据体重分别注射1~2毫升。在注射血清和卵黄抗体的同时,在饮水中混入
家禽基因工程干扰素(鸭专用,三仪生产),每1000只雏鸭用1支(4毫升装,含干扰素200万活性单位),首次应用和病情较重时要加量使用,每天1次,连用2~3次。对发病重、死亡多的鸭群,则不宜注射血清和卵黄抗体,但可以在使用药物的同时加入上述干扰素。
3.辅助治疗,全群使用中西结合抗病毒药物 发病鸭群,无论病情轻重,都应及时在饮水或
饲料中加入抗病毒药物,以增强鸭群的免疫力,促进病情的尽快恢复。黄金败毒液(闻喜开隆生产)饮水,每天2次,连用5天,对发病较重的鸭群,在抗病毒药物中,配合使用保康液(三仪生产),每1000只雏鸭饮用1支,每天2次,连用5天;上述药物用完后改用板蓝根冲剂,每天1次,再用5天。在
饲料中加入清瘟败毒散(纯中药制剂,含黄芩、地黄、黄连、连翘、桔梗等),先用开水浸泡30分钟后再拌料饲喂,每天2次,连用5天。
4.防并发继发感染,适度应用抗菌药物 鸭群发病后会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特别容易发生肠炎、大肠杆菌和传染性浆膜炎等并发或继发病。所以,在使用抗病毒药物的同时,要配合应用抗菌药物。肠道康(痢菌净等,新星生产)饮水,每天1次,连用3天,后饮用氟苯尼考,每天2次,连用4天。
5.增加
饲料营养,改善饲养环境 鸭群发病后,要增加
饲料中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含量;在晴朗的中午要加强通风,以及时排出舍内污浊的有害气体;鸭群密度大时,要适当分群;为防止鸭舍过度潮湿,要及时更换垫草;为避免因应激因素造成病情加重,要保持鸭棚内外环境的相对安静。
经过采取综合的治疗措施,发病鸭群大多在10天左右恢复了健康。在治疗过程中因发病鸭群较多,我们采取了多种治疗方案,上述措施是效果最好的一种。治疗实践证明,该病发病初期紧急注射高免血清再配合使用药物,鸭群的死亡率一般能控制在10%以内,而等到鸭群的发病症状较重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时,死亡率大多在30%以上,严重者甚至达到100%。
六、小结
1.因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治疗药物,所以本病重在预防。在笔者接诊的所有病例中,都未曾接种鸭病毒性肝炎疫苗,但其发病日龄却呈现明显的差异,一部分鸭群在4~5日龄发病,而另一部分鸭群大多在14~15日龄发病。最初笔者以为是因鸭群之间的距离不同造成了这种发病有先后的变化,但后来发现在同一个
养殖区的鸭群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经过仔细调查,原来是种鸭场提供的不同雏鸭造成了发病日龄的明显变化。凡在开产前接种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的种鸭,其所产的鸭蛋孵出的雏鸭,一般在15日龄左右发病;而开产前没有免疫的种鸭,其所产的鸭蛋孵出的雏鸭则在4~5日龄发病。此结果说明在母鸭开产前2~4周接种适量的病毒性肝炎疫苗可使雏鸭在10天内保持一定的免疫力。所以,要想预防鸭病毒性肝炎病的发生,除种鸭场积极做好接种工作外,
养殖户在购入雏鸭后要根据种鸭的免疫情况分别在1日龄或10日龄给雏鸭接种鸭病毒性肝炎弱毒疫苗,接种方法可采取肌肉注射,也可采用足蹼内刺种。
2.本病发病急、死亡快,病初容易被怀疑为药物中毒或一氧化碳中毒。所以,雏鸭一旦在20日龄前发生突然死亡,
养殖户应尽快带病死鸭到当地的正规兽医门诊进行诊断,防止因延误病情而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
3.一旦购入雏鸭,
养殖户一定要切实做好卫生消毒工作。笔者在出诊时发现,许多
养殖户在装运
饲料,免疫接种及鸭群出栏时常常互帮互助,表面上看这是好事,但却因为卫生消毒观念淡薄而造成疫病的迅速蔓延。因而,
养殖人员在
养殖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互相串棚,确有必要,一定要增强防护意识,防止因接触传播而造成鸭群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