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畜肝脏常见的几种病理变化

    由于屠畜肝脏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一直以来都是人们喜爱的动物性食品。因此,不论是在屠宰检疫,还是市场监管中,肝脏的检疫、查验都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熟记肝脏的各种病理变化以及处理方法,在保障消费者食用安全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肝脏常见的病理变化:

  1、肝脓肿:多见于牛。可发生于肝实质的各个部位,尤以膈叶为多。脓肿可单个存在,也可遍布整个肝脏,仅存留少许实质,且肿得很大。脓肿大小,由小豌豆至人头大不等。多数情况下,脓液是浓稠的、无气味。但来自网胃创伤性脓肿的脓液,则带有强烈难闻的气味。肝脓肿的起源多种多样,它可发生于一般的脓毒血症、肠道微生物的侵入、犊牛脐炎、各种蠕虫的死亡以及原发性或继发性副伤寒等。但多数情况下,病因仍然不明。

  2、脂肪变性:通常是由于传染和中毒因素引起组织物质代谢调节紊乱的结果,常见于败性疾患。初期,肝体积增大,锐缘变钝。随后,由于肝细胞的崩解,体积逐渐缩小,质地松软如面团样,易于破裂,小叶模糊不清。依据病程,肝脏变 成黄褐色、灰黄色或灰土色;如合并黄疸时,呈柠檬黄色或藏红花色。切面变淡,触之有油腻感。

  3、肝坏死:主要是由坏死杆菌感染所造成的一种损害,主要见于牛肝。表现为在肝表面和实质中,散在榛实大或更大一些的灰色或灰黄色凝固性坏死灶,质地脆弱,景象模糊,结构不清,周缘常有红晕(炎性带)。

  4、肝硬变:由与肝功能有联系的消化、物质代谢、血液循环障碍引起,也可能是其他疾病(传染病、中毒、寄生虫病等)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疾病。其本质是肝实质细胞的变性、坏死和结缔组织的增生。当萎缩性硬变时(俗称石板肝),肝通常缩小,坚实,表面粗糙不平,呈细颗粒状或结节小丘状,色灰红、鲜黄或暗黄。当增生性硬变时,肝体积增大2―3倍,质地紧实或坚硬,肝小叶纹理不清,有时,肝脏的表面和切面上可看到大量透明的潴留性小囊肿。

  5、饥肝:由于饥饿、长途运输、惊恐奔跑、竭力挣扎和疼痛(骨折、挫伤)等应激因素引起的不伴有肉尸和其他脏器异常的肝脏异常变淡。其特征是:肝呈黄褐色或黄色,甚至呈泥土色,肝小叶增宽,小叶中心明显变淡且浑浊,但间隙清楚。体积不增大,结构、质地不改变。

  6、肝中毒性营养不良:这是以变性、坏死继而很快发生溶解的一种变质过程,是全身性中毒或感染的结果。各种牲畜都可发生,以猪多见。形态表现随病期不同而异。病初,肝脏体积增大,色黄,质地脆弱,呈脂肪肝样。随后,在黄色背景上出现红色斑纹(很像槟榔肝样,但其色彩更为复杂),肝体积缩小,明显坏死,窦隙扩张充血,局部肝组织塌陷呈红色。如此时病畜不死亡,病理过程可再转入再生,由于肝细胞和结缔组织增生,肝略为增大,质地转硬,最后可导致肝硬变。

  7、毛细血管扩张和“锯屑肝”:肝毛细血管扩张又名“富脉斑”,是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一种变性变化。其特征为:在肝的表面和实质里,存在单个或多数直径1毫米至1厘米不等的暗红色病灶,位于肝表面的略有塌陷,切面呈海绵状,是由于窦状隙灶性扩张和充血所致。“锯屑肝”除病灶颜色呈灰色外,其他症状与毛细血管扩张相似。两种变化均见于牛肝。

  处理:

  1、对于有包囊的脓肿,切除脓肿区后,其余无病变的部分可以上市销售。但如脓肿为数太多、或不能切除时,将整个肝脏没收销毁。

  2、对于由应激、物质代谢障碍所引起的“饥肝”、“毛细血管扩张”和“锯屑肝”,病变轻微的,可修割后上市销售。但如病变严重,外观不佳,须做没收处理。

  3、对于发生“肝硬变”的肝脏,如果病变轻微,且结合其肉尸及内脏的病理变化,排除了传染病及中毒等病因后,可准许上市销售。但对病变严重,结缔组织大量增生,且无法确定病因的肝脏,作没收销毁处理。

  4、由于发生“肝变性”、“肝坏死”以及“肝中毒性营养不良”的屠畜,大部分均是由感染及中毒引起。因此,当发现这一类病肝时,全部没收销毁。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