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记录地方畜禽品种特性全面反映畜禽遗传资源状况

2012年7月初,国家畜牧遗传资源委员会大会在北京召开,会上隆重举行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出版发行仪式。  自2004年,农业部开始启动全国畜禽遗传调查试点工作,2008年组建志书编委会开始编纂工作,直至今日志书正式出版发行,历时八载,完成了这部五百多万字的畜牧科学专著。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历史源远流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选育出了大量优秀的地方畜禽品种,并广泛应用于畜牧业生产,对于满足生产生活所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关于畜禽品种的记述散见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史志典籍中。早在北魏时期的《齐民要术》,就对当时我国北方地区马和羊品种及其饲养技术方法做了介绍,对后世养马业、养羊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但系统全面地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研究工作,还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有计划、有组织地对猪、牛、羊、家禽等部分地方品种的种质特性开展研究。20世纪70年代,畜禽品种资源调查被列为全国重点研究项目,由中国农业科学院牵头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开展了畜禽品种资源调查,并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陆续出版了猪、家禽、牛、羊和马等5卷《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记载畜禽品种的志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在畜牧界享有较高声望。  畜禽遗传资源是可变资源,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畜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变化,我国畜牧业发展方式和生产水平经历质的飞跃,畜禽遗传资源状况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此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畜禽遗传资源认识的不断深化,畜禽遗传资源研究领域的一些新发现和新成果,亟须收集、整理、归纳和总结。2004年,原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管理委员会提出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并制定了《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技术手册》,选择辽宁、福建、四川和贵州等四个省开展了调查试点工作。2006年农业部正式印发《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实施方案》,成立“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领导小组”和“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技术专家组”,制定了详细的调查技术规程,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全面启动。各省市区也成立了调查领导小组和技术专家组,联合科研院校,整合省、市、县畜牧技术推广力量,负责该地区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的组织、协调和技术指导工作。各地历时三年艰辛努力,全国共约6900多人参与了调查工作,中央及地方财政资金投入4500多万元,共调查了1200多个畜禽品种(资源),撰写调查报告2150份,拍摄畜禽品种照片21300幅。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编委会、各卷书编写组及审稿组于2008年正式组建。编写人员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委员为主,集中了国内遗传育种领域知名专家、学者80余人。编写人员对各地上报的调查资料进行了细致的核实、整理、分析,多次召开专家会,会同中国农业出版社的编辑同志对志书的条目、体例等进行研究,几易其稿,最终完成了志书的编写、出版工作。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共分七卷,530多万字,图片2100多张。其中,《蜜蜂志》和《特种畜禽志》为国内首次出版。通过资源调查和志书撰写,发现鉴定了一批地方品种,如在西南偏僻山区发现了高黎贡山猪、瓢鸡等特征鲜明的地方品种;同时,对一些原有的地方品种,如太湖猪、黄淮海黑猪等进行了科学拆分,据此全书共收录地方畜禽品种达500多个,比《中国家畜家禽品种志》记载的品种增加一倍多。《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集中展现了近年来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取得的成果,如山麻、绍鸭、豁眼鹅等品种经过保护和选育,生产性能显著提高,产蛋量世界领先;经过选育的辽宁绒山羊产绒量提高近1倍。运用现代育种技术,以地方品种为基本素材,培育了京海黄鸡、夏南牛、巴美肉羊等畜禽新品种、配套系。成功利用矮小基因育种,实现父母代种鸡节粮15%~20%,长毛兔新品种的产毛性能居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自我供种。但与第一次畜禽遗传资源调查相比,我国地方品种数量下降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濒危、濒临灭绝的地方品种数量显著增加,有15个地方品种本次调查中没有发现,初步判断已灭绝。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工作任务艰巨,任重道远。  此次出版的《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具有四个显著特点:一是资料翔实、数据可靠。“志乃信史”,真实、准确是志书的根本。《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的基本素材来源于第二次全国性畜禽遗传资源调查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调查范围包括全国所有省区,第一次做到了全覆盖。所有数据均经过所在省区畜牧兽医部门和志书编写组反复核实,确保准确无误。二是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信息的丰富程度决定着志书的厚重度。《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各卷书由“总论”和“各论”两部分组成。“总论”系统地论述了畜种的起源、演变、品种形成历史和生产现状等。“各论”部分共收录畜禽品种600余个,详细介绍了每个品种的产区与分布,特征、特性和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状况等近100多个信息点,不仅可为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提供依据,还可为企业、科研和教学单位提供参考。三是突出权威性、科学性。志书是由政府部门主持修编的,是“官书”,而不同于一般的个人学术论著。《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各卷书编写组本着科学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去收集、提炼、甄别、概括资料,对“同种异名”、甄别入选品种等问题,多方征求意见,集体讨论研究,慎重对待。对品种的评价站在全局的高度去综合分析,力求做出客观正确的判断。在成书阶段,编写组与出版社密切配合、通力合作,认真编辑校对,最大限度地减少疏漏和缺陷,确保志书的质量,以高质量保证志书的权威性。经第三方审读,各卷书勘误率均在万分之零点五以下,达到了国家优秀图书标准。四是彰显时代特色。“隔代修史,当代修志”,体现时代性是志书的重要特征。《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使用的资料均为最新调查数据,记述内容上最大程度上吸收了当代科研成果,在编纂体例、表现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明显体现出时代特色,即便在印刷、装帧方面,也采用了全新照排技术,采用高质量油墨和纸张全彩色印刷,确保了图书质量。  《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的成功出版,得益于各级畜牧兽医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得益于编委会的周密部署和精心安排,得益于广大畜牧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编辑们的无私奉献。此次资源调查和志书编写,各地重视程度之高、财力物力投入之大、覆盖面之广、参与人员之多,前所未有。参与资源调查和志书编写的人员肩负责任和使命,以严谨、科学的作风,求真务实,精益求精,为志书的出版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国家畜禽遗传资源委员会成立已有5年,本届委员会组织实施了建国以来第二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调查工作,并在此基础上编纂完成了《中国畜禽遗传资源志》;起草了《全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十二五”规划》,多次参与主管部门组织的行业调研,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事业建言献策;起草《畜禽遗传资源进口技术要求》等技术规则,承担畜禽遗传资源进出境技术评审工作,对历年“种质资源保护项目”进行评审,为主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起草了列入《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名录》的138个畜禽保护品种的保种方案,审查、验收了137个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为基层保种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审定了58个畜禽新品种和配套系,鉴定了100多个地方资源,培训基层技术人员愈千余人次,对于加强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建设、提高保护与利用的科技水平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新一届委员会将在农业部的正确领导下,为推动我国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和利用事业,实现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