β一葡聚糖酶在麦类饲料中的应用研究


      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周根来    王恬

    玉米一直是主要的能量饲料,但玉米的供应日趋紧张。应用丰富的麦类饲料作能量饲料越来越受到重视。β一葡聚糖是限制麦类饲料有效利用的主要因素,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在麦类口粮中添加β-葡聚糖酶可消除β-葡聚糖的抗营养作用,提高麦类饲粮的营养价值。

1   麦类饲料中β-葡聚糖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β-葡聚糖与阿拉伯木聚糖、戊聚糖、纤维素、果胶等均属植物细胞壁中的可溶性非淀粉多糖(SNSP)。小麦、小黑麦中每千克于物质分别含5和7g/kgβ-葡聚糖,而燕麦、大麦、黑麦中含量较高分别达到37.5、33、12g(Choct等,1990)。在大麦、燕麦的淀粉质胚乳细胞壁中约占75 %,蛋白质丰富的糊粉层中β一葡聚糖的含量也较高。β-葡聚糖的含量受品种、自然环境、生长阶段加工、贮存条件等因素的影响。Scout无壳大麦比Bedford有壳大麦含更多的水溶性β-葡聚糖(Rotter等,1989)。常规大麦与裸大麦中β一葡聚糖的含量不同。适宜于大麦生长成熟的气候条件,可使β一葡聚糖的含量升高(Hesaman等,1982)。生长成熟阶段也影响β一葡聚糖的含量,大麦在籽实生长时期β一葡聚糖含量增加,在成熟期含量降低(Aman等,1989)。因壳中β一葡聚糖含量较低,脱壳处理的籽实中β-葡聚精相对含量要升高。由于内源β一葡聚糖酶的作用,高水分大麦在湿度大的仓库中贮存时β一葡聚糖含量降低。

2  β一葡聚糖抗营养作用机理及表现

2.1  β-葡聚糖的化学结构是以混合的(1→3),(1→4)-β糖苷键连接形成的D型葡萄糖聚合物。β一葡聚糖分水溶性和非水溶性两种,水溶性占大多数,其溶解性受结构中(1→3)一β糖苷键的含量和聚合度的影响。水溶性β一葡聚糖中(l→3)糖苷键与(l→4)糖苷键含量之比为1∶2.5~2.6,而非水溶性β一葡聚糖中相应糖苷键含量之比为1∶4.2。水溶性β一葡聚糖中约90%由(1→3)-β糖苷键随机连接起来的纤维三糖和纤维四糖构成,剩余的 10%由(l→3)-β糖苷键连接的10个或10个以上(1→4)一β糖苷键组成的部分构成。

    麦类作物细胞壁是一种双向结构,其纤维素的微纤维形成坚硬的骨架,并嵌入到类似凝胶的基质中,而基质是由β一葡聚糖为主的多糖和糖蛋白组成,构成细胞壁的β-葡聚糖在其完整的细胞壁中是不溶于水的,但提取之后则变成可溶性的亲水性分子,这表明在聚合物间存在相当多的交联结构(Fry,1986)。

2.2  β-葡聚糖的抗营养作用的机理

2.2.l  物理屏障    由β-葡聚糖等非淀粉多糖构成的细胞壁包裹着淀粉、蛋白质等养分,阻止其和消化酶的相互作用。由于畜禽体内分泌的β-葡聚糖酶不足,这种阻碍作用可能会相当大。

2.2.2  粘度效应  β-葡聚糖进入消化道后会部分溶解,增加食糜的粘度,并且会吸水膨胀增大肠道的体积。肠道内容物的体积和粘度的任何增大都会降低酶和底物的扩散率,阻止它们在肠粘膜上的有效反应(Edwards等)。小肠内容物粘稠度增加后,会显著增加食糜在肠道停留的时间,降低单位时间内养分的同化作用(Antonion等,1981),阻碍被消化的养分接近小肠粘膜表面,使饲料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利用率降低,导致畜禽的生产性能降低。

2.2.3  引起消化道生理变化。β一葡聚糖与小肠上皮粘膜细胞上的糖蛋白相结合,形成一层加厚的不动水层,限制其吸收速度,同时β一葡聚精引起动物消化系统生理及形态上的改变,导致水、蛋白质、电解质及脂类内源分泌的大量增加,这种代谢过程的消耗将会相当大。这种变化的结果是消化器官增大,消化液分泌增多,但养分的吸收却下降。饲喂高β一葡聚糖大麦时会发生胰脏肥大,这是由于胰脏为代偿胰酶与β一葡聚糖相结合而增加分泌的结果。

2.2.4  对后肠微生物区系的影响    饲粮中β一葡聚糖在上部肠道不被消化,进入下部肠道成为厌氧微生物发酵增殖的碳源,故在肠道后段产生大量生孢梭菌等厌氧微生物,其中某些生孢梭菌产生毒素从而抑制畜禽生长。此外肠内细菌数量增多会刺激肠道,增厚肠道粘膜层,损害微绒毛,从而减少养分的吸收(Visek,1978)。采食大麦日粮的肉鸡,会因细菌的这一作用而使肠道重量显著增加,若向日粮中添加酶则会使肠道重量最终减轻(Brenes等,1993)。肠道内细菌的大量增殖,可损害肠道粘膜的正常形态与功能,降低对养分的消化吸收能力。

2.2.5  与生理活性物质的结合  β一葡聚糖和一些消化酶结合,降低其活性(Ikeda和Kusano,1983),同时和胆汁盐、脂类、胆固醇结合,影响小肠脂类代谢(Vahouny等,1980、1981)。胰蛋白酶、脂肪酶等消化酶活性的降低,将显著增加蛋白质、脂类和电解质等内源物质的分泌,降低它们在体内的储备(Irish等,1993)。

2.3  β-葡聚糖抗营养作用的表现

2.3.1  降低表观代谢能(AME)β一葡聚糖的含量直接影响到饲料的表现消化能值。麦类饲料中的β-葡聚糖,是组成NSP的主要成分。Choct等(1990)检测了NSP和表现代谢能的关系,发现随着NSP含量的增加,表现代谢能几乎呈线性降低。Annison(1991)指出,小麦中β-葡聚糖与阿拉伯木聚糖的含量和AME呈负相关。

2.3.2  降低养分消化率 β一葡聚糖能使脂肪消化吸收降低,特别是引起饱和长链脂肪酸吸收不良,这种影响在大麦、燕麦、黑麦日粮中均有发现(Campbell等,1983、1986)。由于β一葡聚糖和木聚糖能相互结成网状物,降低了饲料的扩散率,阻止脂肪形成脂肪微粒以及内源酶与肠道内容物接触。β一葡聚糖导致小鸡维生素D吸收障碍的机理与此类似(Bengtsson,1990)。高粱日粮中加入3% β一葡聚糖等NSP,肉用仔鸡干物质消化率下降8.4 %。

2.3.3  降低生产性能  Koreleski和Rys (1985)报道,家禽日粮中黑麦水平高于7.5%~15%时,显著降低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高水平黑麦日粮引起产蛋量显著下降(Fernandez,1973)。

2.3.4  产生粘性粪便  Villamide等(1997)证实,饲喂各种大麦的畜禽粪便于物质含量与大麦粘度呈高度负相关(r=O.78,P<0.05),大麦粘度每提高1个粘度单位,则粪的湿度提高2个百分点。White等(1981)在肉鸡玉米基础日粮中加入1%由大麦提取的β一葡聚糖,食糜上清液粘度从2.16增加到6.27。粘性粪便降低垫草质量,产生脏蛋。

3  β-葡聚糖酶的作用机理

3.1  降解β-葡聚糖,降低消化道内容物粘度  β一葡聚糖酶可以裂解β一葡聚糖分子中的(1→3)和(1→4)-β糖苷键,使之降解为小分子,失去亲水性和粘性,从而降低肠道内容物的粘度,有效地改善单胃动物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提高生长性能。

3.2  打破麦类细胞壁结构    麦类细胞壁束缚了细胞中养分的释放,使动物的消化酶无法消化这些养分,从而降低了麦类饲料的养分利用率。通过在日粮中添加以β-葡聚糖酶为主的复合酶制剂,能使坚固的细胞壁崩溃,释放出养分,从而使细胞壁内的养分更为有效地被消化利用。

3.3  通过改变消化部位来改善饲料利用率  通常日粮中纤维素在小肠中的消化降解非常有限,仅有30%的细胞壁物质可在大肠发酵形成挥发性脂肪酸。Taverner和Campbell (1998)的试验证实,在大麦日粮中加入含有β一葡聚糖酶的酶制剂,能量的利用率提高了13%,蛋白质的消化率增加了21%,这是通过变大肠消化为小肠消化实现的。

3.4  改善家禽神经内分泌来促进家禽生长和机体免疫力  韩正康等(1996)首次发现SNSP会抑制与家禽生长和代谢有关的神经内分泌机能,添加β一葡聚糖酶等NSP酶于大麦、小麦等家禽日粮中,可明显改善家禽神经内分泌状况。他们的研究表明,麦类等含高水平SNSP的家禽基础日粮添加NSP酶制剂后,除了加强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外,还能降解产生生物活性寡糖或肽影响家禽神经内分泌调节,从而影响代谢,促进生长。

4  β-葡聚糖酶在畜禽生产中的应用

4.l  在家禽日粮中的应用β一葡聚糖酶最具有意义的方面是消除不同来源、不同品种的大麦在家禽日粮中应用的差异性(Campbell等,1989)。在大麦、黑麦、燕麦、小麦为基础的日粮中,添加β一葡聚糖酶等观察它们的使用效果,结果表明,加入这些酶制剂提高了大麦、燕麦、小麦的代谢能、饲料转化率以及提高了饲料干物质、脂肪和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了畜禽肠道内容物的粘度和排泄物中的水分,减少了肠道中的微生物,增加了豆科植物的营养价值,减少了胃肠道消化器官的相对重量(Ronodl,1996、1997;Almirall等,1994;Phillp,1995)。其作用大小与家禽的日龄有关,对鸡而言,以雏鸡(0~4周龄)的效果最为明显,4周龄以后影响不大。

    刘燕强等(1994)和喻涛等(1996)用β一葡聚糖酶喂蛋用雏鸡,大麦型加酶日粮组鸡生产性能显著优于大麦型日粮对照组鸡,而与玉米型日粮对照组鸡相当。ROtter等(1987)在大麦、燕麦和小麦为主的饲粮中添加β一葡聚糖酶,提高了青年鸡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Marquardt和Fengler(1985)在以小麦或燕麦为基础的鸡饲粮中添加β-葡聚糖酶,饲料转化率分别提高了6.20%和23%。对肉鸭,高宁国等(1997)研究了大麦日粮中添加粗酶制剂(主要成分是β一葡聚糖酶和木聚糖酶)对肉鸭增重和消化代谢的影响,证明了加酶可以显著提高雏鸭血液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水平。韩正康等(1997)对肉鸭的研究还发现,粗酶制剂加到大麦为基础的日粮中,能使胸肌率显著提高,腿肌率显著降低,肝脏体重比和心脏体重比均显著提高(P<0.05)。

4.2  在猪日粮中的应用&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