饲料安全技术研究进展


常文环   刘国华    于会民    张  姝    蔡辉益

北京锐思嘉业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中图分类号:S8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13(2003)01-0015-05

    近年来,“疯牛病”、“口蹄疫”、“二恶英”及“瘦肉精”中毒事件的不断发生,使饲料安全与公众的健康安全紧密联系起来,饲料安全等于食品安全(李德发,2002)的概念深入人心。各国政府纷纷采取紧急措施治理饲料业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美国、日本先后修订饲料安全法,欧盟成立欧盟饲料和安全管理局。我国政府进一步加强饲料安全工作,制定、修订了《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启动了“饲料安全工程”等多个饲料安全项目;制定了《无公害食品》畜禽饲养、饲料使用准则等标准准则。在此环境条件下,饲料安全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饲料原料、饲料添加剂的使用、饲料配制等各方面都加强了安全控制,饲料检测和评价的安全水平进一步提高,新研制开发的可代替某些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产品不断涌现,市场上正出现越来越多的令百姓放心的“绿色畜禽产品”。

1  饲料原料的质量安全控制技术

1.l  减少饲料中的无机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中的无机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指有毒金属元素汞、镉、铅、砷、钼、硒及氟等。其中,氟为非金属元素,砷和硒兼为类金属,由于它们的毒性及一些性质与有毒金属类似,故列入金属毒物范围(刘继业,2001)。这些毒金属对环境的污染是全方位的,包括对水体、土壤和大气的综合污染。据报道,2000年,我国工业废水量为705亿t,城市生活污水206 t,我国1200条河流中有850条受到污染,占70 %以上(蔡辉益,2002)。

    为预防各种有毒金属元素的污染,须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首先是严格控制有毒“三废”的排放并作回收处理;严格控制饲料原料中汞、镉、铅、砷、钼及硒等有毒金属元素的含量;对直接接触饲料的容器、器械、导管及工艺中加入的添加剂中的有毒元素加以限制;多施用有机肥;合理施用农药等。另外,可利用不同金属元素间的颉颃作用降低其毒性,或添加入其它成分将有毒有害物质固定下来,以减少有毒有害成分的危害。

1.2    降低饲料中的有机有毒有害物质

    饲料中的有机有毒有害物质,主要指饲用植物中含有的一些有毒有害的天然成分。这些成分大多是在植物体内通过现生代谢作用产生的,具有强烈的生物活性,对动物可产生各种毒害作用。这些大部分属甙类、有毒蛋白和肽、非蛋白氨基酸、酚类、生物碱、有机酸、萜类等有机化合物。

    为降低饲料中的这些有机有毒有害成分,必须培育并推广相应的无毒或低毒品种;不断改进饼粕等饲料的加工工艺和设备以降低饼粕中有毒成分残留;根据国际或国家卫生标准限量饲用含有机有毒有害成分的饲料;当其在饲粮中用量较大时,应采取喂停结合、间歇饲喂的措施以防止有毒成分在动物体内蓄积而导致中毒;同时注意合理搭配、平衡营养,如棉籽饼中赖氨酸含量和利用率低,精氨酸含量高,应注意在日粮中补充赖氨酸,或与菜籽饼粕配合使用。

1.3    控制饲料中的有害生物

    饲料中的有害生物是指饲料原料、半成品、成品中存在的或污染的,可引起饲料变质并直接影响动物健康、间接影响人类健康的生物,包括霉菌、细菌、昆虫及寄生虫等。

    控制饲料中的有害生物,配料时要严格控操作规程,保持厂房、机器设备、仓库清洁、干燥,防止病原微生物及残留物对饲料的污染;饲料厂不得设于畜禽场内,若二者距离较近,饲料厂应设在地势较高,水流和盛行风向的上游;保持饲料清洁卫生,成品饲料定期抽检,防止病原微生物滋生;饲料厂车辆入口设有消毒池和自动喷雾消毒器,合理设计饲槽和饮水器,以防饲料和水源污染。

2   饲料添加剂的安全使用技术

    趋于商业利益,许多不法企业置国家法律法规和百姓生命安全于不顾,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如盐酸克伦特罗、敌百虫、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基辜丸酮、雌二醇等激素类药物,导致“饲料卫生事件”时有发生。有些饲料厂家则滥用或超量使用抗生素及铜、砷等有毒金属元素,使畜禽产生抗药性而失去疗效,人类长期食用抗生素残留严重的产品也会产生抗药性而失去疗效,严重影响人类健康,而且造成环境污染。

    针对这种情况,首先是严格执行国家有关饲料添加剂安全性使用规定;加强饲料添加剂的监督检测工作,对非法生产未经批准使用的饲料添加剂以及生产伪劣饲料添加剂行为严厉查处与打击,彻底整顿当前饲料添加剂的混乱局面;再有是加强饲料场内饲料生产的安全性控制,包括工厂管理、品质、配方设计、加工制作等,并且加强饲料添加剂使用中的安全性控制,饲料厂在将产品销售给饲养户时,必须在产品标签及使用说明中明确告知产品的内容物与正确使用方法,如停药期、更换无药饲料事项,并应向用户提供相应的停药期产品。另外,应发展无毒副作用、无残留的安全型饲料添加剂,保障人类健康,减少环境污染。抗生素饲料添加剂的安全高效应用技术总结如下:

2.1   正确选用抗生素添加剂,严格掌握各类抗生素的适用症。选择对病原微生物高度敏感、抗菌作用最强或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较少的抗生素。当有其它药物能够取得良好疗效时,尽量不使用抗生素,以避免抗生素的副作用。

2.2  严格控制使用剂量,保证使用效果,防止不良的副作用。开始用药时剂量可稍加大,以缩短和减少抗药性的发生。

2.3  所选用的抗生素应是抗病原活性强、化学性质稳定、毒性低、安全范围大,而无致突变、致畸变及致癌变等副作用的。

2.4  合理地、定时、定量地使用抗生素添加剂。使用抗生素应遵循下列原则:不需用抗生素的就不用,例如病毒感染,使用抗生素就无效;凡用一种抗生素就能控制病情发展的就不再增用它种药品;凡用窄谱抗生素能控制感染的就不用广谱抗生素;掌握用药时机和用药期限,一般在急性期使用效果较好,有些抗生素还有用药期限要求,否则将导致药物在畜禽产品中残留。

2.5  严格使用对象。对于各类畜禽的发育阶段的用药可参照如下原则进行(张乔,1994):

    (1)鸡(产蛋鸡):幼雏用(0~4周);中雏用(4~10周,肉种鸡4~8周);大雏期(l0周龄后)一般禁用。产蛋期禁用。

    (2)肉仔鸡:前期用(0~4周);后期用(4周以后),但在屠宰前7d停用。有的添加剂在4周龄以后禁用。

    (3)猪:哺乳期用(2月龄以内);仔猪期用(2~4月龄),但有些添加剂在此期禁用。一般在5月龄至育肥期不添加。

2.6  联合使用抗生素可增强使用效果,减弱毒性反应和延缓或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根据抗生素的作用方式和疗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繁殖期杀菌药,如青霉素类、杆菌肽等;第二类为静止期杀菌药,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B和E等);第三类为快效抑菌药,如四环素类、氯霉素类和红霉素类等。第一类和第二类合用,可获得协同作用;第二类和第三类合用,可获得协同作用或累加作用。

2.7  有些抗生素不能同时使用,存在着配伍禁忌,如胺丙啉与莫能菌素,喹乙醇与杆菌肽锌,喹乙醇与硫酸粘杆菌素等。

2.8  抗生素与某些营养物质配合饲用效果更好,如抗生素与硫酸铜配合使用饲喂仔猪使用效果更好。

3   饲料安全配制技术

    目前,我国的养殖业正由传统养殖模式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转变,养殖业对饲料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饲料配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然而,随着集约化程度的提高,养殖业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越来越明显。饲料生产者和养殖者片面追求生产效益,导致饲料的营养水平逐渐提高。但由于营养理论和技术方面的局限性,饲料中营养物质利用率不高,大量的氮、磷通过动物粪便排放,不但造成资源浪费,而且污染环境。据测定,一个10万只鸡的饲养场每天排放粪便10 t,一年3 600多t;一个千头猪的饲养场每天排,放粪便约6 t,一年达2 500多 t(刘继业,2001)。这些粪便污物多为含氮物质,极易腐败,多含致病微生物,容易造成土壤、水体、空气污染,导致畜禽传染病的传播和蔓延,使某些人畜共患的烈性传染病直接危害人类健康。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通过科学技术的进步,从“源头”着手,治理饲料工业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提高消费者和畜牧生产者的饲料安全意识。并通过一系列环保型饲料配制技术的研究和应用,解决饲料安全问题。具体措施如下:

3.l  根据大宗原料中农药残留在动物体内的富集规律和运输过程中微生物的消长规律,加强对大宗原料卫生指标的控制。

3.2  根据饲料酶的营养物质当量换算关系,建立体现酶制剂与营养物质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减少总磷、总氮的摄入,提高磷、氮的消化率;

3.3  基于可利用氨基酸和理想蛋白质理论的饲料配方技术,通过平衡日粮氨基酸,降低日粮蛋白水平,减少营养物质排泄;

3.4  根据肽、氨基酸、蛋白质之间的营养关系理论,有针对性地供给畜禽饲料蛋白,配制动物日粮,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3.5  采用低成本替代性饲料原料如杂粕、非常规蛋白原料、薯类、麦类、稻谷替代典型的玉米一豆粕型日粮的低成本高效益安全饲料配制技术,以充分发挥我国非常规饲料资源,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3.6  应用能够体现动物生长、生产与环境和营养因子之间关系的动物生长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