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素生产过程中的三大误区


    益生素(生物制剂)是近几年渐热起来的饲料添加剂,其主要功效是调节动物体内微生态平衡,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消化,提高饲料利用率,从而降低养殖成本。但是由理论转化成生产实践,最终实现产品设计功效往往要经历一段复杂的演化过程。几年来,我们对益生素市场及生产厂家不断考察,综合我公司生产实践,我们对益生素(生物制剂)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做一汇总,总结出三大误区,谨供参考。

误区一:菌种数量越多越好

    目前,农业部颁布的允许在饲料中使用的有益菌种有12种。这12种有益菌有各自不同的最佳生长环境,假如将它们置于同一环境内,它们有的要产生拮抗或“自溶”,因此作用于动物肠胃内的效果反倒不明显。长期以来,理论界对动物体内单株有益菌的研究已很超前,但对复合菌群的生产研究却很滞后,哪些菌类适合哪类动物、哪些最适宜共生的菌种以何种搭配比例最为有效仍处在探索期。显然,现在有的厂家宜称自家同一种产品中含有数十种有益菌是不科学的。即使这几十种细菌暂时能聚集在一起,其使用效果也是徒劳的,并且造成工艺和成本的浪费。出于社会道德和责任感,生产厂家应着力在研究选育菌株上下功夫,应在细分菌种功能,开发适合于不同动物群体的专用产品上作文章,而不应靠菌种词汇的堆积造声势、糊弄人。对于养殖户来说,应该明白益生素(生物制剂)中只有单种有益菌不一定效能不佳,菌种多多不一定效果就好这样一个道理。

误区二:以石粉做载体

    石粉少有细菌赖以生存的营养物质。不少生产厂家反映,在生产实践中存在一个共同的现象,石粉做载体的益生素一个月后再测试,其细菌含量减少20—50%。虽然细菌在干燥脱水状态下处于休眠状态,但石粉对细菌有杀灭作用,从而大大降低了产品性能。最理想的方法是不用常规载体,将菌液制成纯菌粉,但这势必增加设备、设施投资,加大生产成本,而且在包装、保存、运输、使用过程中等各环节都要相对增加投入,这是厂家和用户都不愿接受的。因此,处于目前的发展水平,使用载体还是比较合算的。但载体必须选用适合细菌附着的生长的有机物质。

误区三:为操作方便、降低成本而省略固体发酵和烘干程序

    由于不愿或舍不得在技术设施上投资,一些厂家受生产设施或其他相关条件限制,减化或者省略后面的加工工序,将菌液按一定混合比例掺入载体后即平摊开晾晒,这势必造成载体中有益菌浓度成倍的降低,加之在晾晒过程中极易受其他杂菌污染造成产品变质或大量有益菌死亡,使产品设计性能大幅度降低,这样的产品使用效果可想而知。为保障产品质量,菌液在掺入载体(有机物质)后,应进行固体发酵,使稀释的有益菌浓度在一定温度、湿度和时间范围内迅速增殖。实践证明,经过固体发酵后,载体中有益菌浓度比不发酵前增加200—300倍。完成固体发酵后,应将载体迅速烘干脱水,以免受杂菌污染和有益菌自然损耗。由于不同的细菌所能承受的最高烘干温度不一,操作时要严格控制烘干温度。 

唐秀运(山东绿草香生物饲料有限公司 273300)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