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饲料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

l  中国WTO的加入与绿色饲料添加剂推广应用的紧迫性

  绿色的概念源于食品,是指在特定的技术标准下生长、生产加工出来的产品,其标准涵盖了产地环境质量标准、生产过程标准、产品标准、包装标准及其它相关标准,是一个“从土壤到餐桌”严格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

  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实现其畜牧产品的“绿色化”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瑞典政府自1986年禁止在供肉食的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至今己约有15年历史。1998年12月,欧盟15国农业部长通过了禁止4种抗菌素作为饲料添加剂;这四种抗菌素是:维基尼霉素(Virginiamycin)、泰乐菌素(Tylosin)、杆菌肽锌(Zincbacitracin)用作猪的促生长剂,螺旋霉素(Spiramycin)作家禽促生长剂。

  我国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基层饲料生产者和养殖者,由于技术水平不够,安全意识淡漠,不正确使用药物、不遵守停药期、药品标签指示用法不当,疏忽大意等等现象比较严重。药物残留问题构成了我国畜牧肉、蛋、奶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近年来发生于香港的β-兴奋剂事件,山东出口日本的禽肉被检出“喹乙醇”超标事件等就是典型的例证。

  中国加入WTO己成定势,我国的肉、蛋、奶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虽有较大的价格优势,但由于药残问题,市场前景并不乐观。所以新世纪中我国畜牧业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是:如何提高品质,减少药残,逐渐降低甚至禁止抗生素等药物作添加剂使用,生产绿色的畜牧产品。

  要实现畜牧产品的绿色化,需要政府和饲料生产、畜禽养殖者双方共同努力。政府方面,国家己逐步重视这类问题,药物残留的研究被相继列入“八五”、“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1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研究解决出口农副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问题会议纪要”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药、兽药管理的通知”;农业部组织有关单位分工合作,开展药残的检测方法研究,1994年发布了“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试行)”,1997年正式颁布了这一标准;2000年开始,国家又进一步启动了有关饲料安全的工程,2001年3月12日,全国饲料工作办公室、中国饲料工业协会联合以农业部名义召开了饲料安全工作情况新闻发布会等,这一切显示了我国已在绿色畜牧业方面迈进一大步。另一方面,作为饲料生产、畜禽养殖者,则应该自觉地逐步减少用作饲料添加剂的药物使用量,大力地推广使用各种绿色添加剂。

  绿色饲料添加剂主要有:饲用酶制剂、寡糖类饲料添加剂、活菌制剂(益生素Probiotic)、中草药提取物、酸化剂、有机微量元素等等。大力发展这些绿色添加剂,代表了时代发展的方向。

2  饲用酶制剂一绿色节粮型饲料添加剂

2.l  基本概念

  酶是一种具有生物催化反应能力的蛋白质;酶的基本功能是其催化活性,可加速多种生物化学反应,饲料中的营养物质、抗营养因子的分解反应就是靠酶来催化的,酶的特点是: ①条件要求简单,常温、常压、温和的酸碱度条件下即可反应; ②催化效率特别高,例如lgα-淀粉酶结晶,在65℃,15min内可使2吨淀粉液化为糊精(200万倍),而用酸来催化,则要140-150℃和耐高压、耐酸的专用设备; ③专一性。一种酶只能分解或转化一种或一类底物; ④酶本质是蛋白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

  饲用酶制剂则是一种以酶为主要功能因子的饲料添加剂。根据饲用酶制剂中所含酶种类的多少可分为饲用单一酶制剂(只含有一种酶,如植酸酶)和饲用复合酶制剂(含有多种功效酶,如溢多酶(YIDUOZYME)、保胺生(PORZYME)等,二者相比更为常用的是复合酶制剂。

  饲用酶制剂所含的酶种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畜禽消化道可以合成和分泌,但因某种原因需要补充和强化的酶种,称为消化性酶,如淀粉酶、蛋白酶等;其二是动物通常不能合成与分泌,但饲料中又有其相应底物存在(多为抗营养因子),而需要添加的酶种,称为非消化性酶,如木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β-葡聚糖酶、纤维素酶、植酸酶等。

  饲用酶制剂的功能很多,但最基本功能只有两点,补充内源性消化酶的不足(强化消化)和消除降解日粮抗营养因子作用。还可以根据发挥这两个功能的侧重点不同,对饲用复合酶制剂进行分类: ①以蛋白酶、淀粉酶为主的饲用复合酶,主要功能为补充内源性消化酶不足,适用于小动物;②以木聚糖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为主的饲用复合酶,消除玉米-豆粕、小麦-豆粕等类型日粮的粘性抗营养因子,我国常用; ③以β-葡聚糖酶为主,辅木聚糖酶等等,消除大麦、黑麦型日粮的粘性抗营养因子,欧美国家应用广泛; ④蛋白酶、淀粉酶、木聚糖酶、果胶酶等兼而有之,为通用型饲用酶制剂等。

2.2  饲用酶制剂应用研究进展

2.2.1  在畜、禽生产性能方面的饲喂效果

  国内近几年在猪和禽方面应用各种饲用酶制剂的部分试验结果汇集于衷1、表2;由表可见,这些酶制剂在仔猪、生长肥育猪、肉禽、蛋禽等饲养动物增重、产蛋、饲料转化率等方面的效果是明显的。

  饲用酶制剂在中国己有近10年的研究、应用历史,愈来愈多的饲料、养殖业经营者采用这类添加剂。常见用酶的情况有如下五个方面: ①开发高档饲料(如高档仔猪料,高档小鸡料等)时用; ②配制非常规中大猪料、非常规禽料、蛋鸡料、鸭料时,为解决存在的抗营养因子问题而用酶;③为解决营养性拉稀而用酶; ④为减少饲料品质的变异系数而用酶; ⑤为降低畜、禽舍及水体环境污染而用酶。所有情况中最常见的是为提高饲料品质和为降低配方成本而采用这类添加剂。酶制剂的使用可提高日粮能量、蛋白质的利用率,降低日粮配方成本,因而是一种节粮型饲料添加剂。

1  酶制剂对猪生产性能的影响

酶制剂

添加量(%)

应用对象

日增重(%)

料重比(%)

参考文献

植酸酶

-

生长猪

+46.02~+54.44

-6.9~-15.31

朝延明,1995

溢多酶

0.1

仔猪

+3.07~1009

-8.2~-9.3

蒋宗勇,1995

溢多酶

0.05

仔猪

+14.6

-8.4

汪梦萍,1995

复合酶

0.1、0.25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