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对大口鲶血液学指标影响的研究

      EM是英语Effective和Microorganisms的缩写,是目前比较常见的一种微生态制剂。它是由日本琉球大学比嘉照夫教授于80年代初从天然环境中筛选出微生物菌体,培养、繁殖后制成的含有大量有益菌的活菌制剂,由光合细菌、乳酸菌、醋酵母菌、放线菌等10个属80多种微生物复合培养而成。EM不含任何化学有害物质,无毒副作用,无残留和二次污染,不产生抗药性。目前已在日本、巴西、美国、中国、泰国等40多个国家推广使用,在促进植物生长、增强畜禽抗病能力、增强养殖对象的免疫力、去除粪便恶臭、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等方面都表现出良好的效果。EM目前在整个水产养殖中大多是直接作用于水体,其作用机理主要是EM原露渗入水体后,能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质,调节养殖的生态环境,提高水中的溶氧量,促进养殖生态系统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类活化生长,保持养殖水体的生态平衡。EM若拌入饵料投喂,可直接增强鱼类的吸收功能和防病抗病能力,促进其健壮生长。

        大口鲶(SilurusmeridionalisChen)原名南方大口鲶,俗称河鲶、鲶巴朗、叉口鲶等。它为鲇形目、鲇科、鲇属,在天然水域中以鱼虾为食,是凶猛的肉食鱼类。它是我国长江出产的名优鱼类之一,目前已在我国大力推广养殖。关于大口鲶的生物学特性和养殖等已有较多研究,但是关于在其饲料中添加微生态制剂对其血液学指标影响的研究报道却很少。而这方面的研究结果对于了解大口鲶的正常生长和进行人工饲料的研究并改良目前的养殖方式、推广健康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笔者旨在通过对用不同浓度EM原露饲喂的大口鲶血液学指标进行测定,了解添加微生态制剂EM对其血液学指标的影响,为合理配制饲料、改善鱼的体质、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推广养殖新模式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EM原露

       由江西天意生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提供,每毫升菌液活菌数不少于108个,pH值≤3.5,棕褐色。

1.1.2 试验鱼

       将800尾大口鲶随机分为4个试验组,每一试验组设一平行。1#、2#为对照组,其余为试验组。每组放养100尾大口鲶,分别统计每组试验鱼的平均始重、平均体长等数据。试验各组均用1.7m×1.8m×0.7m水泥池进行微流水养殖。先将鱼暂养1周,待鱼全部适应环境、正常摄食后开始试验。

1.1.3 EM增活及饲喂方法

        将EM原露、红糖、常水按1kg∶10kg∶150kg比例混合,在30~33℃条件下静置24h增活微生物,按饵料重的0、2、4、6%的比例量取EM发酵液,喷于饵料上,晾干投喂。每天早上07:00、傍晚19:00、夜间23:00左右各喂1次,投饵量以鱼0.5h内吃完散开并略有剩余为标准。试验时间为40d。

1.1.4 基础日粮(见表1)。

1.2 样本处理

        试验结束后先停止投食,让鱼饥饿1d后统计每组鱼的数量,测量体长,称重,即得每个试验组的生长数据,再与试验前的数据进行比较,即可得出添加不同浓度的EM对大口鲶生长状况影响的差异(见表2)。最后断尾取血,进行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大小、白细胞分类记数、红细胞脆性、红细胞沉降率、红细胞比积等8个血液学指标的测定。

1.3 测定方法

1.3.1 血红蛋白含量

      沙利氏法。

1.3.2 红细胞数

         以赫姆氏液为稀释液,将血样稀释200倍后,用血细胞记数板记数。

1.3.3 白细胞数

         以提尔克氏溶液为稀释液,将血样稀释20倍后,用血细胞记数板记数。

1.3.4 红细胞大小

        用测微尺在油镜下,每尾鱼血涂片测量10个红细胞长径和短径,取其平均值。

1.3.5 白细胞分类记数

        用瑞氏染液将血片着色,于油镜下分别记下各类白细胞的百分比率。

1.3.6 红细胞脆性

        用1%NaCl溶液配成不同浓度梯度低渗溶液,室温下静置2h,观察溶血结果。

1.3.7 红细胞沉降率

        用Westergren法进行测定,最后读取红细胞沉降的毫米数。

1.3.8 红细胞比积

        将抗凝血装入红细胞压积管内(温氏压积管),再以4000r/min的速度离心30min,最后计算红细胞比积之百分数。

2 试验结果

2.1 生长情况

         由表2可知添加不同浓度EM对大口鲶的生长影响,由高到低依次为6%>4%>2%>0。随着添加浓度的减小,EM对大口鲶的促生长作用也随之减小。当EM为最大浓度6%时,其平均增重比对照组高出27.39%,促长效果极其明显。试验过程中添加EM的3个试验组大口鲶仅出现零星死亡(大口鲶相互争斗、残杀造成体表受损而患病所致),而未添加EM的对照组则成活率明显受到影响。

2.2 血液学指标

         由表3可见添加不同浓度EM对大口鲶的血液指标影响情况。添加不同浓度的EM均能优化大口鲶的血液学指标,特别是对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积以及血沉等影响较大。除此之外,红细胞的渗透脆性也随EM添加浓度的升高而降低。

3 结果及分析

3.1 EM与血象

         由表3可以看出,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浓度的EM后,试验鱼的血液学指标出现了规律性的变化。随着EM在饲料中添加量的增加,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沉以及红细胞比积等指标呈上升趋势,而红细胞脆性则逐渐降低。由此可见,EM可以改变鱼类的血液学指标,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这与黄永春等利用EM作为饲料添加剂饲养建鲤,试验组鱼类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的结论是一致的。苏联学者普契科夫和费多洛娃研究认为,食物的成分也能对鱼类的血液成分(特别是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发生明显影响。

 

        血液是动物体内一种极其重要的组织。正常血液学指标值能反映物种的属性和动物的正常生理状态。鱼类血液与机体的代谢、营养状况以及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当鱼体受到外界因子的影响而发生生理或病理变化时,必定会在血液指标中反映出来。因此,血液指标被广泛地用来评价鱼类的健康状况、营养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适应状况,是重要的生理、病理和毒理学指标。对鱼类血液进行研究,不仅在鱼类血液生理的基础理论方面是重要的,而且在鱼类的人工养殖、鱼病防治方面也是重要的。鱼类血液学指标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有较大的差异。雌鲫鱼饥饿半个月,红细胞数下降40%;但当饵料充足、营养条件好时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沈晓民等在研究“团头鲂血液指标与水环境的关系”时发现,鱼类缺氧代偿能力的获得主要靠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数量,而不是增加红细胞体积、胞内血红蛋白含量和血红蛋白浓度。白细胞的主要作用是保护机体、抵御病害的侵袭。鱼类在患病,特别是出现炎症时,白细胞数量常常增多。试验结果表明:在大口鲶日粮中添加微生态制剂EM,3个试验组中的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均比对照组有较大的提高,大口鲶运输O2和CO2的能力加强,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机体组织的代谢强度。说明EM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机体的微生态环境,促进鱼体的摄食、消化和吸收,使鱼类表现出较佳的生理状态———血液学指标明显改善、耗氧率下降,从而具备较高的抗逆性(如抗病、抗低氧等)。在正常情况下,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与红细胞数量有直接的关系,表现为随红细胞数量增加而增加。而血红蛋白的主要功能是运输氧和二氧化碳。因此,当机体血红蛋白含量增加时,新陈代谢活动加快,使鱼类对抗恶劣环境的应激能力提高,以适应生存的需要。试验测定结果还表明,在大口鲶日粮中添加EM能够调节机体微生态平衡,促进新陈代谢,改善红细胞膜的组成成分和膜的流动性,使红细胞膜的渗透脆性下降,而起到一种保护作用。证明了微生态制剂在维持机体正常代谢水平及正常生理功能方面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结论与吴垠等人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

3.2 血液指标与生长

         试验对添加不同EM浓度的饲料饲养大口鲶及其血液学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EM添加量的增加,大口鲶生长速度得到了提高,同时对应的大口鲶血液学指标也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研究表明,鱼类对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在冬季鱼类的血细胞数量减少,而在春季产卵前剧烈增加;血红蛋白随着血细胞的增加而增加;患病鱼体内白细胞数量常常增多。显示了在良好的营养状态和生理状态下,血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量呈上升趋势,而白细胞数量则呈现下降趋势。试验结果也证明了这一点:EM进入鱼体肠道后,改善了鱼体消化和吸收状态,促进了大口鲶的快速生长(见表2)。同时使大口鲶血液学指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见表3),特别是血细胞和血红蛋白量的增加,保证了鱼类机体组织对O2的需求和CO2的排除,提高了大口鲶的代谢强度,使大口鲶的生长速度加快、成活率提高。

3.3 EM与鱼类生

相关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