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中草药是祖国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劳动人民几千年来和畜禽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它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极其丰富的内容,是非常宝贵的。近几年来,经过广大兽医工作者多年的努力,兽医中草药的研究逐渐深入,在养禽方面的应用较为广泛,由原来单一的饲料添加剂到复合添加剂,用途由防病治病到促生长、提高免疫力、改善产品质量等。特别是目前在绿色食品工程的实施过程中,中草药添加剂的优质、高效、不易在家禽产品中残留的优势更加明显,越来越受到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的重视。
1 概述
我国中草药用于养禽生产由来已久,清代《串雅》一书中指出:“鸡瘦,土硫磺研细,拌食则肥。”清代《豳风广义》中记述:“鸡有瘟疫者以雄黄末拌饭喂之皆能不病。” 《纂民图权》中有“治斗鸡法:以雄黄末,拌饭喂之,可去其胃虫,此药性热,可使其力健。” 而近年来中草药添加剂的研究与应用更加广泛,据不完全统计,中草药作为饲料添加剂或混饲剂已逾300余种。纵观当前中草药添加剂的状况,一方面受到国内外的重视,另一方面,这种研究还处在较低水平,亟待进一步深入和提高。
1.1 分类 由于中草药的成分和作用较为复杂,缺乏特异性和难于分析,对其进行严格分类,较为困难,大体分类如下。
按中草药的来源分为植物、动物和矿物添加剂。植物类常用的药物有:麦芽、神曲、山楂、马钱子、苍术、松针、何首乌、甘草、黄芪、杜仲、党参、五加皮、大蒜、苦参、地锦草、白头翁、金银花、板蓝根、大青叶、黄连、何首乌等;动物类常用的药物有:蚯蚓、蝇蛆、牡蛎、贝壳等;矿物类常用的药物有:明矾、麦饭石、滑石、食盐、石膏、沸石、阳起石等。
按中草药在生产中的作用性质分为促生长类,包括饲料报酬增效剂、营养平衡剂、促生长剂、促蛋剂;疾病防治保健类,包括免疫促进剂、抗应激剂、疾病防治保健剂;产品质量促进剂类;其他添加剂类;
1.2 组方原则 原则上与传统的中兽医方剂相同,但应扬长避短,中西结合,“少而精”。增加动物产量的添加剂,往往采用健脾开胃,补养气血的药物;防病、治病的添加剂,往往采用调整阴阳,祛病逐疫的药物。
1.3 方剂的剂型与用法
1.3.1 剂型 绝大部分为散剂、颗粒剂及液体制剂。
1.3.2 用法 混饲、饮水、灌服、注射等。要做到适时、适量、适度。
2 中草药添加剂在养禽生产中的应用现状
2.1 促生长类 此类添加剂以提高饲料报酬及生产水平为主要目的。
2.1.1 饲料报酬增效剂 本类添加剂主要是由消食、导滞、理气、建脾类中药组成,具有调节及促进消化道机能的作用,从而促进家禽对饲料的有效利用。常用的添加剂药物有:山楂、神曲、麦芽、鸡内金、桔皮、木香、香附、乌药、当归、白术、苍术、大蒜等。
2.1.2 营养平衡剂一般由富含氨基酸、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等营养成份的天然植物或矿物质制成,可增进日粮营养的全价性,提高饲料报酬。如松针粉、泡桐叶、麦饭石、氟石等。据江苏省家禽所李育才报道,蛋鸡日粮中添加5%松针粉,鸡的产蛋率提高18.83%,并能提高蛋黄色泽。据陕西省畜牧兽医研究所(1987)报道,把桐叶按 5%的日粮比例喂蛋鸡、育成鸡,增重提高7.59 %(p<0.05);蛋料比的耗料量降低,饲料报酬提高了5.68%~8.15%,添加量以3%~5%最佳。北京营养源研究所(1991)选择 500羽艾维茵肉仔鸡,饲料中添加2%、3%、5%麦饭石,结果试验各组平均日增重及50日龄绝对体重高于对照组(p<0.05),提高了2.5% ~6.8%,成活率提高了2%~4%,每增加1Kg体重,少耗料0.07 ~0.21Kg。张礼华等(1990)应用黄河、盘山、易县等地麦饭石,分别以0.5%、1%、1.5%的比例拌料喂蛋鸡,结果提高产蛋率1.37% ~12.3%、提高饲料转化率3.89%~26.3%。据韩城等(1986)报道,肉鸡饲料中添加5%氟石,肉鸡每只平均增重提高6.8%,饲料消耗减少 0.175kg,饲料效果提高10.7%,并能明显降低死亡率;据Nakaue等报道喂添加10%斜发氟石的鸡,饲料利用率比对照组高20%。
2.1.3 促生长剂此剂主要由补气、营血类药物组成。其功能为促进机体增加营养物质在体内的沉积,以促进家禽生长速度的提高。如金大增报道的党参、代谢,黄芪混合物,上海农业学校江立方等报道的“宜禽灵”(黄芪、山药、党参、当归等),其中黄芪的作用正如《珍珠囊》中云:“黄芪甘温纯阳,其用有五: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止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故可补虚健脾胃、活血、增加消化机能而增重。
2.1.4 促蛋剂此剂一般由滋阴壮阳,结合补气、补血类药物组成,可刺激有关生殖器官的活动与蛋白质的合成,促进家禽产蛋量的提高。如徐立的“促蛋散”(补骨脂、益母草等),金大增报道的“促产蛋素”(淫羊藿、山药、辣椒粉)。其中益母草具有与脑垂体后叶素相似的作用,可促进卵巢的发育;淫羊藿补肾壮阳,药理试验表明淫羊藿具有维生素E样的作用。由此组成的添加剂促进产蛋就不难理解了。
2.2 产品质量促进剂此类制剂的应用旨在增进家禽产品的质量。如桂皮、辣椒、黄芪、松针粉、苍术粉、海藻粉、甜菊花、桔皮等对蛋黄都有不同的增色作用;麦饭石能提高蛋中多种微量元素的含量;马齿苋能降低蛋中胆固醇的含量;用大蒜、辣椒饲喂夏季肉仔鸡能改善鸡肉品质。
2.3 疾病防治保健剂 此剂以增强禽体免疫力、预防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
2.3.1 免疫促进剂此剂主要由补气类及补肾壮阳类药物组成,其主要功能是增强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正是由于补气、补肾壮阳,家禽体内正气足,正如《素问 。刺法论》中所云“正气内存,邪不可为”,外来邪气(病、菌、毒、不良应激)就不能破坏机体正常的阴阳平衡,从而保持健康。如陆钢等报道的《中药对鸡的HI 效价影响》中的党参补气、淫羊藿补肾壮阳,并且药理试验证实淫羊藿能显著促进肝脾KNA合成率的作用,故能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增强抗病力。
2.3.2 抗应激剂此剂主要由补气类药物组成,可促进细胞质及血液中皮质酮浓度的提高,减弱家禽对各种应激、刺激的敏感性,减少应激综合征的发生,降低死亡率。如甘草,含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是甘草甜素结构中的活性部分,经药理试验证明甘草甜素、甘草次酸有抗炎、抗变态反映的作用,对药物中毒、食物中毒、体内代谢产物中毒及细菌毒素所致的中毒均有一定的解毒作用。再如滑石,主要成分为硅酸镁,药理试验表明,滑石内服可保护发炎的胃肠粘膜,还能阻止毒物在胃肠道的吸收。由甘草6 份,滑石份1份组成的“六一散”具有良好的抗热应激和解毒功能。
2.3.3 疾病防治保健剂目前疾病防治保健剂方面,多为防治细菌性疾病方面的研究,而病毒性方面的应用与研究,以其特有的高效抗病毒作用越来越受到国内外专家的重视。药理试验表明,多数清热解毒类药物都具有抑菌、杀菌、抗病毒及破坏毒性物质等作用,常用于结合具体病症组成此类方剂。如鸡痢灵《兽医规范·二部》:雄黄、广藿香、滑石、白头翁、马齿苋、马尾连、黄柏,用于治疗雏鸡白痢,其中白头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大肠杆菌均有抑制作用。
3 常见禽病的中草药制剂
3.1 细菌性疾病
3.1.1 沙门氏菌病 常用的方剂和药物有:
白头翁散加减:白头翁、 黄连、 黄柏 、秦皮 、苦参、枳壳、木香组成,具清热燥湿止痢之功效,用于鸡的白痢病。
大蒜:大蒜头充分捣烂,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成大蒜汁,每只病雏 0.5~1.0ml滴服,3~4次/d,大群治疗可把大蒜汁混合在饲料内喂给。
辣廖:取辣廖150g,切成2~3次厘米长,加水3000ml煎至1500ml,可供1月龄1000只鸡一天用。1剂/d,3次/d,连用3~5d,可滴服可拌料。
血见愁240g ,马齿苋120 g, 地锦草12 0 g, 墨旱莲150 g, 煎汁拌料或饮水,连服3d。
鱼腥草240 g,地锦草120 g, 茵陈90 g,桔梗90 g,马齿苋120 g, 蒲公英150 g,车前草60 g,煎汁拌料或饮水,可供6000只鸡用,连服3d。
3.1.2 禽霍乱 本病常用的药物和方剂有:
自然铜 、大黄、厚朴、胡黄连、苍术、白芷、乌梅各等量,按每只鸡2~ 3g/d,煎汁饮水或拌料,连服3~5d。
穿心莲 (鲜叶或干粉)成鸡每只每次10多片鲜叶, 2~3次/d,连服3~5d。大群鸡用拌料或饮水。
3.1.3 大肠杆菌病 本病常用的药物和方剂有:
三黄汤:黄连1 份 ,黄柏1份 ,大黄 0.5份 , 本方具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鸡的大肠杆菌病,按每只每次0.5~1.0 g/d,拌料或煎汁饮水,连服3~5d。
白头翁散 用法同上。
雄连散:黄连、黄芪、金银花、大青叶、雄黄等适量 ,本方具增进食欲、清热解毒、提高抗病能力之功效,用于鸡大肠杆菌病,按每千克体重1.0~2.0 g/d,拌料或饮水,连用3d。
3.1.4 葡萄球菌病 本病常用的药物和方剂有:
加味三黄汤:黄芩、黄连、焦大黄、黄柏、板蓝根、茜草、大蓟、车前子、神曲、甘草等各等份,本方具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急性葡萄球菌病,按每只鸡2..0 g/d,拌料或煎汁饮水,连服3~5d。
雄连散 用法同上。
金葡散 蒲公英1.5份 ,野菊花、黄芩、紫花地丁、板蓝根、 当归各1份(于永杰等),本方具清热解毒之功效,用于鸡葡萄球菌病,按1.5%拌料预防葡萄球菌病。
3.1.5 禽支原体病 常用的药物和方剂有:
强力咳喘宁:板蓝根、荆芥、防风、射干、山豆根、苏叶、甘草、地榆炭、川贝母、苍术等各适量,按每只鸡1.0 g/d,拌料或煎汁饮水,连服3~5d。本方具止咳平喘,解表化痰之功效,对鸡霉形体病有显著的防治效果(张占恒方)。
克呼散:麻黄、杏仁、石膏、桔梗、黄芩、连翘、金银花、金荞麦根、牛旁子、穿心莲、甘草。治疗按每鸡每次0.5~1.0 g拌料或煎汁饮水,连用5d。预防按上述剂量每间隔5d用药1次,连用5~8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