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深思的绿色生产系统

    前不久欧洲发生的疯牛病和二  英事件,使人们对食品安全性问题更加关注。1999年初和年末,欧盟先后两次宣布禁用7种畜禽促生长抗生素添加剂,目前欧洲对遗传修饰(Genetically modified, Gm)植物(饲料)及微生物产品开发感到极为不安。

1 疯牛病(BSE)

    20世纪90年代中期,欧洲(英国)的疯牛病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引起了世人的恐慌。发达国家(尤其是欧洲国家)采取谨慎的预防措施,如反刍动物饲料中禁止使用肉骨粉等动物加工副产品,以力求杜绝疯牛病的再次发生。有些发达国家将这些肉骨粉廉价倾销到某些发展中国家,有可能被用做包括牛在内的各种动物的蛋白质饲料,这应引起发展中国家注意。

2  二  英(Dioxin)

    1999年夏天比利时二  英事件后,欧盟委员会建议将动物脂肪、鱼粉和鱼油中的二英允许含量规定为2000pg/g知因此植物油、美国黄油、厨房残油和一些食品工业副产品、漂洗土和高岭土可能被禁止用于饲料,而且有可能进一步涉及到乳产品。由于这一建议值与实际应用含量差距很大,同时二  英的准确测定又很困难,因此欧盟关于饲料中二  英允许量建议的实际意义不大。

    二  英及其类似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主要来源于氯气及氯(苯)酚、聚氯联苯(PCBs)、苯氧基除草剂、氯苯、卤代芳烃化合物、氯化物催化剂、卤化二  苯醚等氯化物的生产过程,尤其存在于燃烧和灰化、化学合成、造纸及杀虫剂等生产过程。森林火灾也是其来源之一。这些二  英最终汇集于河流、湖泊及海洋之中,导致鱼的脂肪中发现二  英。二  英还主要存在于陆生动物脂肪组织和奶中。在人接触到的二  英中,90%以上是通过食物进入体内的。

    通常所说的二  英是二  英系列及其类似物的统称。二  英属剧毒物质,毒性最强的是2,3,7,8-四氨代二苯并-p-二  英(TCDD),除能引起人的癌症外,极微量的二  英可对神经和肝脏造成损害、生殖障碍及抑制生长发育。

3  遗传修饰饲料(GMF)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作物杂交育种技术的出现,给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带来了划时代的绿色革命。因为杂交育种技术奇迹般地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大多数地区的饥荒问题。而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基因修饰技术,正欲给世人作出同样贡献的时候,却引起了欧洲的反对。甚至有人开始怀疑基因修饰产品是否会对人类产生有如20世纪90年代疯牛病一样的不利影响。

    引起GM产品异议的事件大概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的转基因大豆(耐阔叶除草剂)和玉米(对某些昆虫幼虫的侵害有抵抗力)的生产。当时美国50%以上的大豆和40%玉米属于GM,这些玉米和大豆早已进入美国及其他众多国家的食物链,迄今也未见有对健康或环境产生任何影响。1997年2月至少有一个英国饲料厂的肉畜饲料停用可能来源于基因修饰玉米的玉米面筋,因为其中含有抗氨苄青霉素基因。

    欧洲人纷纷要求立法,严格禁止GM产品进入欧洲市场。有些GM的坚定反对者甚至要求饲料产品中规定GM"零含量"。目前欧洲的一些超市已开始给畜禽肉和鸡蛋贴上"非基因修饰"(non-GM)字样的标签。欧洲的这种做法,在短期内可以减少GM产品的进口,但从长远来看,限制GM是不可能的。相比之下,美国对GM的"副作用"就不太在意。调查表明,美国中西部地区对non-GM和基因修饰大豆、玉米分别进行单独仓储的比例仅8%和11%,也末见对基因修饰玉米或大豆打折销售。

    己有基因测定公司为农业和食品工业提供测定基因修饰微生物(GMOs) 和食品(GMFs)的脱氧核糖核酸(DNA)鉴定服务。目前用于GM测定DNA诊断技术对GM产品检测的灵敏度很高,但对于饲料和食品的GM检比率仅为0.1%~0.5%。最近研究表明,完全区分GM和non-GM是不可能的。在欧洲,即便饲料的所有原料都来自non-GM,其所生产的饲料绝大多数都不可避免地或多或少地含有GM。

    不必担心GM的两个基本理由是:l)微量基因修饰物被转移到肉、蛋或奶中的可能仅万分之一。对于家禽来说,饲料的GM成分到达卵之前早已在消化道中被降解。引任何蛋白质在进入循环系统之前都已极消化酶所分解。GM的支持者认为,一些人排斥GM是由于非科学地推测和宣传的误导。

4  饲用抗生素的替代品

    长期使用抗生素所带来的细菌耐药性问题早已被人们熟知。关于饲用抗生素的利弊问题,也引起越来越多的争论。但迄今尚未发现由于饲用抗生素导致的细菌耐药性问题对人类健康造成损害的确凿证据。欧洲国家可能是出于防患于未然的考虑,对饲用抗生素进行严格的控制,抗生素的替代品也因之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饲用抗生素具有防病促生长的双重功效,目前所渭的饲用抗生素替代品,都尚未达到完全可以取代饲用抗生素的作用。丹麦和瑞典是饲用抗生素替代品使用得最为成功的典型代表,但仍未找到弥补由于完全停用抗生素所造成的经济损朱的良方。

4.1  植物添加剂  寻找饲用抗生素替代品的出发点是,筛选既有抗菌作用,义不引起细菌耐药性的"天然"物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中草药和植物香精。在青霉素发现之前,中草药制品是防腐、收敛及止血首选药物之一。植物提取物在中医中应用已有几个世纪的历史,据报道,欧洲市场上的商品饲料添加剂"牛至油"含有30余种抗菌物质,对肉用仔鸡的饲养效果与饲用抗生素相似。牛至油的两种主要活性成分都属于酚类化合物,其作用机理主要在于提高微生物细胞膜的通透性,细胞内外渗透压改变后致使细菌死亡。植物提取物添加剂(植物油)在抑制或杀灭病原微生物的同时,具有促进来食和消化酶的产生以及提高机体免疫机能之功效。

4.2  益生素  一般意义上的益生素,包括活的微生物制剂和有益菌的促进物。近20年来,益生素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随着反对饲用抗生素呼声的增高,益生素日益显出其优越性。益生素的作用机理在于,与有害菌竞争养分和肠绒毛上的吸附位点;消化动物本身不能利用的粗纤维,从而提高饲料养分的消化利用率;对于幼龄畜禽而言,益生素使消化道正常菌群健全的时间
提前。

4,3  酸化剂及酶制剂 饲料中使用有机酸化剂早已是仔猪(尤其是断奶仔猪)日粮配制的常规做法。主要作用是预防腹泻和促进生长。传统的酸化剂有柠檬酸、延胡素酸和苹果酸等有机酸及其复合物。据说,新出现的甲酸盐,有更好的效果。乳糖用于幼龄家禽日粮效果好,因为家禽不能消化乳糖,部分乳糖在胃中转化成乳酸使pH值降低,保进消化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大部分乳糖在后肠发酵产酸,促进有益微生物的生长,而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达到"净化"肠道的作用。

    饲用酶制剂的应用也有十余年的历史,酶制剂的作用特点是其高度的专一性。饲用酶制剂的选择和使用必须有很强的针对性,目前成功利用饲用酶制剂的领域,包括植酸酶和非淀粉多糖酶等底物针对性很强的单纯酶或针对幼龄动物(尤其是乳猪)的复合酶。其主要功能是提高养分利用率,增强机体免疫抗病力。

5  "绿色"生产系统

    美国传统的养猪中心(IOWA)的新闻广告提出"你想使你的猪肉升值吗?请按有益于环保的方式生产。"IOWA.大学的经济学家认为,消费者宁愿多花一美元来购买一包在环保条件下生产出来的猪排。欧洲有更严格的环保饲料控制,要求生产的畜产品要更绿色、更天然。

    可能会有人认为饲料工业绿色生产系统离中国还很远,在中国个别地方还在饲料中使用"兴奋剂"、"镇定剂"、"增色剂"等直接对人体造成危害(甚至是巨大危害)的违禁药品。我们与欧洲等发达国家为什么会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是源于经济问题?或是文化问题?这是值得中国饲料工业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相关文章

​ ​